郝家桥村没有变。80多年前,绥德地委调查组在郝家桥村调研时,为了激发群众的劳动热情,组织开展了“好受苦人”评选活动。现在,这项传统依然延续着。去年,村民高玉奇获评村上的“好受苦人”。
记者见到高玉奇时,他正在大棚地里忙碌。
黄瓜正值收获季,隔天摘一次。高玉奇早上四五点就得起床,摘好黄瓜后再用小三轮送到县城的菜市场,来回得一个半小时。下午忙完地里的活,回家还有60多只羊、10多头猪要喂。劳动日程满满当当,但61岁的他并不在意:“闲在家里也没事干,不如趁着身体好多干点活,在地里干活也自在。”
对于高玉奇来说,家里的母猪生了10多头小猪,就是幸福的日子。
郝家桥村变了。村里的产业越来越旺。村民郝长雄承包土地,种了500亩巴杏树,每年都要去外地学习、参观。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建设冷库,发展旅游采摘,是这位“新农人”盘算的“果园雄图”。
有趣的是,郝长雄最引以为傲的不是地里的1万多株巴杏树,而是家门口的两棵蓝莓树。他笑着说,那是在县城教书的女儿带回来的,他想试试能不能结出果子。
郝家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81岁的村民马兴业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平日里吃完晚饭,“老马”总要骑车在村里转悠。村里环境好、设施齐全,就像逛景区一样。
“老马”自家院子也越来越美,长寿花、酢浆草、铁海棠争芳斗艳,在砖墙瓦舍间,别有一番情趣。他说,游客会来家里参观,得把屋子收拾好,不能给郝家桥丢面子。
变的是山村容貌,是村民的生活条件,不变的是郝家桥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与不变之间,折射出郝家桥的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