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社会民生

慕云舒:榆林古城之恋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24日

  慕云舒(中)带领学生在榆林古城调研。钟文玲 摄

  

  她是地地道道的榆林人,与古城的情愫难以割舍。

  “从呱呱坠地,跌撞前行,像一只雏燕追逐于垂花门下,嬉戏于榆林古城瓮城楼前,接受古城传统文化的熏染、炙烤,到飞鸟般扑向蓝天,转瞬已有四十余载。”——慕云舒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现任榆林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副教授的慕云舒,今年42岁,已从教近20年。她大学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设计专业,后又在韩国国民大学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攻读硕士,毕业回国后,她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榆林。

  从教期间,她一方面认真从事所学专业的教学,另一方面投身于古城榆林四合院的保护利用课题研究。在她的眼中,榆林古城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更是她童年的栖居之地、玩耍之地、耳濡目染之地,更是她对古城榆林文化情有独钟的渊源之地。

  “能让我在古城与民居四合院的建构中自觉与不自觉地吸取营养,滋生漫长的情感,这些都构成了我对古城与四合院的不舍情感,也是我立志要做好这项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慕云舒说。

  自2013年起,慕云舒计划撰写关于“榆林古城与四合院”的著作。为此,她制定了提纲,详细规划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调研项目。她与学生共同调研了近4年,对近百座保存较好的四合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测绘。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保护的成功案例,她针对榆林古城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性的对策和建议。

  要想实现一项伟大目标,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探索。在慕云舒的教学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弃对榆林古城的研究。在2016年底她完成调研,2017年12月著作初稿完成。慕云舒在翻看那段历史照片时说:“调研包括房屋背景调查和实地勘测,需屋主配合。若遇拒绝或不在,需多次尝试,常吃闭门羹,有时甚至遭到奚落。面对困难和繁重的工作量,我们坚定信念,努力克服,最终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了书稿。”

  2018年至2019年,她出版了3部关于榆林古城与四合院的著作,并获得2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完成的研究报告被榆林市住建局采纳,并应用于2019年榆林古城东城墙改造工程。2021年,她为榆阳区政府撰写的《榆林古城保护与更新》研究报告被市政协采纳,并在多个活动中应用。她担任榆林古城保护与更新专家、高级顾问等职。2022年,她撰写的研究报告获榆林市优秀科技调研成果一等奖。在近20年的研究中,她主持了15项科研课题,发表21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4篇被政府部门采纳,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奖励20余项、市级奖励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奖30余项。

  榆林古城与四合院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多维度探索、多层级联动、多元化参与的全民共建活动。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研究学者,都应具备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自觉性,这样才能持续推动保护工作向前发展。慕云舒说:“一生短暂,仅足以专注一事。这不仅深刻,而且对于这片养育我成长的热土,我将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继续在建设西部这一宏伟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