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非遗如何转化为发展增收的“金钥匙”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21日

  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首个年,庆阳剪纸、扬州绒花、潍坊风筝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个非遗项目亮相央视春晚,给亿万观众带来别样精彩的文化盛宴,同时折射出非遗创造性转化的时代命题。如何将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守正创新中破解非遗赋能发展的“密码”,不仅事关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也关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技赋能非遗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革新是非遗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绥德石雕为例,原来是纯手工绘图与雕刻,现在借助软件制图,运用数控技术等重构雕刻技艺,大大缩短了雕刻的时间,提高了出产品的效率。同时,雕刻内容上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观念,推动石雕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沿国道两旁有大大小小的石雕企业70多家,带动群众就业上千人,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非遗与文旅融合打造新经济体。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可打造消费新场景,将非遗作为核心吸引物,开发县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以绥德县的非遗项目秧歌、剪纸、泥塑、羊肉面等为例,可以打造集游玩、体验与美食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街,让游客近距离、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同时,以“非遗+”为举措,推动“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康养”“非遗+农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推动非遗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开辟多元产业发展新赛道,促进群众不断增收。

  品牌打造助推非遗现代化发展。品牌化是非遗产业突破地域限制的关键路径,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品牌。风筝是潍坊的金字招牌,当地通过品牌创新、技术升级、活动策划等举措,将小小的风筝做成富民的产业集群。同时,要注重“传帮带”,加强非遗领域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落实相关政策,通过开展非遗项目培训班和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好地赋能非遗品牌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