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文史资料《榆林古城老行当》——

榆林古城的记忆档案 传统手艺的基因图谱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17日

  在现代商业浪潮不断冲刷着古城肌理的时代,王建霞以其深厚的古城情缘,完成了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文化壮举。她耗时十年,深入榆林古城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历史,以笔墨对抗遗忘,为世人呈现了《榆林古城老行当》这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史资料。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方文史资料的汇编,更是一部流动的榆林工商业文明史。王建霞记录了129个古城老行当,涵盖手工、商贸等多个类别;发掘整理了从明代至公私合营时期的568个老字号;并为108位古城手艺人、商人、能工巧匠、中医名医以及边客巨商立传。这庞大的体系,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榆林古城昔日的繁荣与活力。

  王建霞的研究并非纸上谈兵。从2013年起,她选择了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街巷调查。她如同“文化采珠人”,穿梭于古城的每个角落,倾听老人的讲述,搜寻散落的记忆碎片。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与紧迫感。王建霞曾痛心地回忆,未能及时采访一位掌握着珍贵故事的老人,最终因老人突然离世而留下永远的遗憾。老人们的相继离去,老手艺人后代的搬迁,都让资料的搜集变得异常艰难。但正是这份对古城的深情与责任感,支撑着她完成了这项“抢救性”的工作。

  《榆林古城老行当》中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些行业本身,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怀。例如,在书写榆林中医这一部分时,王建霞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医术的介绍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曾经在榆林医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药房和医馆。育德药房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据记载,育德药房曾在榆林大街前后街开设三处分店,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育德药房培养了一大批医界精英,如张鹏举、闫秀三、杜义、雷泽霖、张志良、高华、杨文清、雷班明等,时至今日,榆林许多知名的中医都出自育德药房门下。

  除了商业文明,王建霞的笔触也触及了榆林的红色文化。书中记载的永昌雷柴草店,便是榆林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这家柴草店由横山波罗籍的雷玉书于1924年开设,位于榆林城八狮上巷口东侧。它不仅经营住宿,还兼收购柴草,并为顾客提供喂养和寄养牲口等服务。看似普通的柴草店,却在榆林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就在永昌雷柴草店开设的同一年,榆林中学的校长杜斌丞聘请了共产党员李子洲和进步人士王森然来校任教,随后又从京津等地聘请了高宪法、呼延震东、曹又参等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来到榆中后,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并在学生中发展进步力量,刘志丹等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便加入了共进社,并成立了陕西共进社榆林分社。这段历史在何志铭导演拍摄的电影《榆中星火》中有详细的记载,而永昌雷柴草店的老板雷玉书,正是这些革命者的有力支持者和掩护者。

  至1949年6月榆林解放前,榆林城一直处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这段红色历史显得尤为珍贵。王建霞将这段历史融入对老行当的记录之中,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容,更展现了榆林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内涵。

  《榆林古城老行当》的突破性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和行业信息的客观记录,而是试图解码隐藏在这些老行当背后的生命美学。王建霞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美学”的概念,她认为,那些看似平凡的手艺,实际上是蕴含着深刻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文明载体。

  在“钉秤匠”的章节中,王建霞记录了老匠人们世代相传的制秤哲学:“一秤定乾坤,缺星则人心歪斜。”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钉秤这一每天与毫厘较量的行当所蕴含的商业伦理。秤杆上的十六两星,分别对应着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以及福禄寿三星,其中暗含着“缺一两减福,少二两伤禄,亏三两折寿”的民间规训。这种将技术与伦理巧妙结合的智慧,在如今机械化生产、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书中对劳动美学的捕捉同样令人动容。在描写弹棉花匠人时,王建霞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弓弦震颤的嗡鸣与匠人身体摆动形成的独特韵律,棉絮在竹弓上轻盈地舞动,匠人的汗珠滴落在棉絮上,仿佛成为了节奏的标点。这种充满诗意的语言,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和对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正如文化学者李敬泽所评价的那样:“这不是怀旧,而是对劳动本真性的哲学思考。”

  面对时代变迁,王建霞并没有沉溺于对逝去岁月的挽歌式书写,而是积极探索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她在书中专门设置了篇章,记录了那些正在努力寻找新生的传统手艺。

  染坊传人的故事最具启发性。祖传的蓝印花布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传统的印染工艺繁琐复杂,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然而,这位染坊传人并没有放弃,他积极寻求与美术院校的合作,将传统的蓝印花布纹样进行解构和重组,运用到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经过一番巧妙的创新,传统的织布纹样在丝巾、笔记本等现代用品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也融入了现代审美的元素,受到了市场欢迎。这种创造性的转化,有力地印证了王建霞的观点:“手艺不会死,只会变身。”只要我们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传统手艺就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补锅匠这一行当,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销声匿迹。然而,榆林的一位补锅匠后人却另辟蹊径,将传统的修补技艺升级为“金缮修复”,专门承接古玩收藏家的订单。金缮是一种传统的修复工艺,它以天然大漆为黏合剂,将破碎的器物碎片重新黏合起来,并在裂缝处用金粉或银粉进行装饰,使得修复后的器物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功能,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残缺之美。王建霞在书中记录了这个群体的转型智慧:“他们用传统的火焊技术修复紫砂壶,每一道裂纹都用银丝细致地勾勒出来,让原本的残缺变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这种将实用的传统技艺升华为审美创造的路径,为传统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手艺的价值。

  在文化同质化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榆林古城老行当》所展现出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具有了更广泛的普世意义。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指出:“王建霞构建的不仅是榆林的记忆档案,更是中华手工业文明的基因图谱。”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特别设置了“行话密码”附录,收录了那些即将失传的行业隐语。这些特殊的语言系统,是长期以来在特定行业内部形成的,它们不仅是行业交流的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不同行业的行话往往蕴含着对行业的特殊理解、对技艺的精妙把握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身份认同。这些“行话密码”的记录和整理,对于保存和研究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上这本厚达26万字的著作,那些曾经在榆林古城大街小巷中回响的老行当的叮当声,仿佛仍在耳畔萦绕。王建霞用她十多年的光阴,默默地耕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真正的文化守护,不是将过去的历史制成冰冷的标本,束之高阁,而是让传统的智慧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那些正在消逝中的老行当,恰似榆林古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单看或许显得陈旧,但当它们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时,却构成了抵御时光侵蚀的坚固堡垒,守护着这座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