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春色醉人眠不得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17日

  那年春天的某个夜晚,成都郊区草堂的杜甫,正在悠闲夜读。突然听到屋外的雨声,他兴奋地连连赞叹“好雨、好雨!”挥笔写下《春夜喜雨》。此时,杜甫已经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全家在成都定居两年。他种菜养花,像农民一样生活。

  一场雨而已,诗人为何如此兴奋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好就好在“知时节”。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万物渴望雨水的春天,它听到呼唤就来了。而且这雨还特别谦逊。这么受欢迎,它却不大张旗鼓地白天来,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人们都熟睡的时候,静静地、细密地滋润着大地。诗人看看窗外,天黑沉沉的,小路也是一片漆黑,只有远处江船的点点灯光。心系天下的诗人看到云层这么厚就放心了,可以安心睡觉了。可他躺在床上,越想越高兴:春耕不用担心了,今年会是一个丰收年。明天早晨起来,肯定是满城繁花盛开,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

  如果说杜甫的夜晚,因为一场春雨惊喜不已,那么,客居洛阳的李白,则被一阵笛声燃起浓浓的乡愁。春日的洛阳,处处繁花似锦,车水马龙。可是,白天再怎么春风得意,到了夜晚,独自一人时,总有那么一丝多愁善感涌上心头,即使是潇洒的李白也不例外。静谧的春夜,一缕似有若无的笛声飘入诗人的耳畔。诗人不禁疑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为什么这笛声有如此魔力,好像随着月光洒满城里的每个角落。突然,李白想起来,原来这是时下最流行的离别神曲——《折杨柳》。挥之不去的笛声成功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可如果承认自己思乡,岂不是不符合我李白潇洒飘逸的“人设”?真不是我李白多愁善感,而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样寂静的春夜,如此伤感的曲子,全城哪个游子能挡得住啊!

  相比杜甫和李白,北宋诗人王安石春夜里可没他们的闲情逸致。此时他正在汴京翰林院值班。如今正是其主持变法的关键时期,一刻也松懈不得。忙碌了大半夜,终于快下班了,诗人赶紧忙里偷闲发条“朋友圈”,记录下自己的加班日常:“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看到金炉香尽,听着滴漏声声,诗人才突然感觉到阵阵凉意,原来夜已将尽。他正想着这略带寒意的春风还真和变法期间的困难相似,突然栏杆上绰绰花影,闯入眼帘。想必外面是月光如水,春色迷人。诗人伸个大大的懒腰,舒展一下酸痛的身体,对自己说:“别焦虑了,即使乍暖还寒,春天也还是来了。”

  当三位诗人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时,没想到代唐诗人张若虚在春夜的江边创作出了“孤篇压全唐”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皓月当空的春夜里,张若虚看着春江水浩浩荡荡汇入大海,一轮明月随着海潮升起,原野上烂漫的春花和花林在月下仿佛都闪着光,如梦如幻,如此壮阔,又如此平静。再看周围一片澄净,仿佛都被月光净化了一般,面对如此皎洁的月亮,诗人突然感到人的渺小和宇宙的无穷,不禁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正是这句对宇宙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将原属乐府旧题的宫体诗《春江花月夜》完成了升华,也让自己在后世被发现、被认可,名流千古。

  人常赞美春日的生机和明媚,而静谧空灵的春夜更是撩人。春花月夜,喜悦忧愁,一切都在诗词中定格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