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陕北说书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边志亚的守艺之路

三弦声涌黄土地 说书焐热古今腔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17日

  边志亚经常在城墙根练唱陕北说书。 张泰毓 摄

  

  “弹起三弦定准音,众位客官仔细听……”当暮色漫过榆林南门瓮城,三弦声如黄河浪涌,一位青衫说书人站在台前,左右手甩板翻飞似山雀振翅,眉眼间流转着黄土高原的苍茫与炽热。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生长的陕北说书,以其苍劲浑厚的三弦声穿透历史烟云,作为陕北说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边志亚,用五十余年光阴流转,磨薄了三弦琴杆,却焐热了这门古老艺术。

  从卡车司机到非遗传承人

  边志亚生于榆阳区红石桥乡,幼时起就对陕北说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彼时的陕北说书,还是“盲艺人”的专场。

  边志亚回忆:“高中毕业后我学过摄影、当过画匠、干过几年运输,后来跑长途期间我开始听张俊功的陕北说书磁带,至此一发不能停,彻底爱上了陕北说书。”

  于是他就拜了本家盲艺人哥哥当师傅,从热爱到成为“糊口”的本事,从方向盘到曲颈三弦,变的是谋生的工具,不变的是对黄土地声腔的痴守。在师傅的认真教授下,同时也凭借着悟性和努力,掌握了诸如《包公案》《黑驴告状》等经典书目。

  2023年,边志亚被评为陕北说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几十载光阴,赶庙会,“走场子”,足迹遍布榆林的沟壑峁梁。他说:“说书这么多年,我看透了人生百态,更明白了怎么说话,这门艺术不仅是娱乐,更是传递价值观的纽带。”

  老腔新调话驼城

  “接地气”“听得过瘾”,这是听众对边志亚说书最深刻的感受。边志亚说:“陕北说书最抒情,陕北民歌情意浓,要说好书实在难,语言生动要婉转,找人找事找特点,抓住人的心理学。”

  这些年,他参与组织了“陕北说书大赛”等多类陕北说书活动,致力于为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他用陕北说书“九腔十八调”演绎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故事,还编写了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防电信诈骗、扫黑除恶等诸多移风易俗、政策宣讲的唱本,让古老艺术成为传播文明的载体。

  几十年来,边志亚创作不停歇,在他家里存放着许多翻旧的老书,遇到拿不准的内容会经常翻看一下。截至目前,他培养徒弟60余名,大部分已成为传唱陕北说书的新旗手。面对当前传播环境,边志亚创建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传发布说书短视频和开设直播,吸引了数万网友关注。

  执弦半生守文脉

  一把三弦和浑厚又沙哑的嗓音,在时代变迁中,说尽了塞上驼城的家长里短与悲欢离合。如今,66岁的边志亚仍保持着每年百余场演出的节奏,周末都在老街参加常态化演出。他说:“只要有人听,我就一直唱下去。”这份坚持,源于他对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陕北说书不仅是技艺,更是黄土文化的根脉。

  多年来,边志亚以“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作为他做人与说书的信条,真正做到了做一行、专一行、爱一行,一把三弦就是他的一生。说起说书43年来的感慨,他说:“青山不老我不闲,一生奔波为吃穿,风风雨雨几十年,眼看黄土埋胸前,我笑青山色不变,青山笑我已暮年。”

  夕阳正浓时,边志亚提着三弦盒,缓缓朝城墙根走去,斑驳砖石映着他沟壑般的皱纹,指尖扫过琴弦的刹那,驼城的儿女情长与古城墙汇成塞上千年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