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阵地,应将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发挥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作用。其红色资源承载着陕北人民的奋斗与初心,凝结着革命英雄的精神谱系,地方红色资源的历史底蕴彰显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天然关联与其合理基础,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路径。
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的必要性
红色资源彰显大思政课的价值理念。红色资源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立场,凸显着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与炽热的爱国情怀,铸就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有力承载着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的历程。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有利于学生明确党的政治航向、基本目标和崇高使命;有利于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有利于学生感触历史风云,提高道德情操。二者有机耦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旨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学子。
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课的丰厚素材。以大思政课为抓手,挖掘红色资源育人潜能,打造观、讲、演三维教学模式。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厚土壤,巧妙融合红色场馆育人功能,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校史馆等,实现理论学习与实地感悟深度融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以红色育人为载体,开展以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共鸣。以数智化手段为依托,丰富学生舞台演绎场景,虚拟与现实交叉,引领学生追寻伟人足迹,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打造红色教育新篇章。
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资源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
内涵永固长存。绥德师范见证了教育启蒙到革命觉醒的历史蜕变。作为陕北革命活动的中心,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输送了武装力量、骨干人才、组织体系、思想基石、群众基础。通过宣传马列思想、汇聚精英师资、扩宽教育空间、创办平民学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绥德师范成功将先进思想广泛撒播,打破了阶级壁垒,使学校化身为知识传播与革命思潮激荡的双重高地。随之陕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诞生,为陕北特委的成立、武装斗争的开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基础,点燃了陕北革命的熊熊烈火。绥德师范独特的历史轨迹铸就了其独特的内涵,红色历史印记见证了陕北革命征途中人民开放创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永驻。绥师精神承载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着勇于探索、敢于革新、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根植于浓厚的爱国情怀。李子洲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创建了陕北地区最早的党团组织,普及教育理念,提倡全民学习,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为开展武装斗争打下群众基础。李子洲一心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学生投身革命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传承与发扬。时至今日,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独特精神价值,依然闪烁光芒,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绥师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的融入机理
开发“绥师红色资源+教材读本”统编校本课程体系。地方红色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红色校本教材为载体。立足各学段学科标准,明确学段分目标、德育原则,厘清学段衔接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把绥师红色资源编入教材体系。组织省内编写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与省、市红色资源基地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将绥师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编入教材,插入红色图片,强化地方学生对地方历史及精神价值的了解与感悟,促进绥师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构建“绥师红色资源+实践教学”大中小学联动机制。红色教育基地是构建大中小学联动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依托绥师革命旧址,以专题化学习和实践调研为主,展开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体验式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学段的培养方案,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小学进行系统的绥师革命旧址参观活动并写参观感悟,中学开展社会调查、绥师历史背景及过程的小组讨论活动,大学开展红色研学之旅,参观整个榆林红色革命基地,撰写调研报告,理清各地之间的历史逻辑。借助红色资源之力,强化学生对地方红色资源的了解和解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气魄和我党革命历程的再现,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真正实现榆林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先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