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气清景明,春意盎然,正是郊游、赏春的最佳时间。
清明节前后,感春最早的杏花便适时开放了,山坡、峁梁、冈峦、台坎、地头田边、河沿道旁,以及农家的房前屋后,杏树随处可见,群花齐绽,白茫茫一片,是山野及村庄的一道道耀眼美景。如有风起,杏花的花瓣纷纷飘落,一如飘洒起了美艳的“杏花雨”。这个时候,春雨也多了起来,因正值杏花盛开,人们也就称这趁时春雨为“杏花雨”。不知是何原因,每年的清明节总要洒几滴薄雨。农谚云:“雨洒清明节,风刮四十五。”清明节下雨,往后四十多天内多刮西风,多刮西风则少雨,所以对于农人来说,并不喜欢“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种诗情画意。
清明节上坟祭祖是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每到清明节,人们无论多忙,都要到市场上买上坟祭品,以供祖先歆享。清明节是祭祖大节,丝毫不能马虎,即使出门在外者,也会采用“遥祭(寄)”的方式,通过阴界的“冥国快递公司”,投递一定数量的冥币、献食、单衣,借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孝敬、关切、致祭之情。在我国传统民间习俗中,有两个“寒节”,一是春季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节”,一是冬初(秋末)的“寒衣节”。这两个“寒节”,都是上坟祭奠的特定节日,“寒食节”送单衣,“寒衣节”送棉衣,为的是让已故亲人春夏换上单(夹)衣,冬天穿上棉服,以免夏季受热、冬季挨冷。人们上坟时,还多会扛一把铁锨,以便堵塞鼠洞、水沟,给坟头培土,还不忘在坟尖上压几张白纸,以示后继有人,子孙兴旺。有的人祭奠已故亲人时,也不忘在近旁划一圆圈,将献食洒在圈内,还要燃些纸钱,供那些无人祭奠的野魂饿鬼分享。
在陕北子洲淮宁河川,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即每到清明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捏蒸“子推馍”(面花),即在一个大的白馍上装饰好多用面做的小动物,并用各种颜色点染,使其成为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手工艺品。男女订婚后,每年清明节前,都要互赠面花,女方给男方送“面老虎”,寓意男子虎虎有生气;男方给女方送“面抓髻”,寓意女子已成礼绾髻,是知礼数、懂规矩的成年女子了。这种习俗世代相传,时至现今,仍然盛行。正因为如此,淮宁河川的妇女,多是捏面花的好手。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借助梳子、剪子、镊子、筷子等简单工具,就能将发酵好的面团捏成诸如花鸟鱼虫、猪狗牛羊、龙蛇虎兔、毛猴青蛙、蝙蝠、石榴等形态,生动逼真、造型夸张,独具地方特色。也正因为如此,能否捏出具有审美情趣的面花,就成了评价一位妇女是否心灵手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面花,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既是风俗信仰的象征物和群众礼尚往来抒发情感的独特媒介,又是一种色香俱佳的好食品。清明节前捏制的面花晾干后,无论存放多长时间都不会变质,咬食时总是那样干酥可口,回味无穷。
据说,清明前一天捏面花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代,晋国的介子推追随亡命的重耳,曾割自己大腿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归国后论功行赏,未及介子推。子推与母亲隐居介休绵山,后悔的晋文公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出来领赏。但介子推宁愿抱木被烧死,也不肯出山。晋文公哀悼介子推,为其断火吃冷饭,以后相沿成俗,遂有寒食之节。相传,介子推被焚之日,不得举火的“行政命令”下达后,官府为防是日仍有人生火做饭,就派官员、乡绅检查监督,发现谁家生火,或灶口还有余热,就施以处罚。有的人家不愿吃冷食,但又忌惮处罚,不敢在灶台上做饭,于是就卷起炕席,揭开“投灶石”,在“投灶口”前支石头安鏊,烧火摊煎“摊”吃。没承想,这一“投机取巧”的做法,竟成了之后寒食节的做食方式。至于“子推馍”,相传,介子推与母亲被大火焚烧时,燕子、松鼠等小动物感其忠廉,纷纷趴到他们母子身上,意欲保护其免遭火烧,后世人们为“纪录”这一感天动地的情景,就蒸“子推馍”借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