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理论·观点

挖掘榆林文化资源中的精神力量

榆林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榆林拥有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还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其进一步深入挖掘、系统整合,转化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和实践的路径。

  实现“资源”到“资产”的转化

  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首要环节。从文化资源学的视角来看,文化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多重价值属性,其挖掘与整合不仅是对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更是对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再创造。

  榆林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考古发掘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了各类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现状特征和时代价值,为文化品牌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打破地域和部门限制,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不同区域文化资源的协同互补。通过跨区域合作,将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项目。这一过程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物理整合,更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价值重构,实现了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化,推动了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的价值实现,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到“数字文化资源化”的转化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持。从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视角来看,数字化不仅是文化资源保护的技术手段,更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革命性力量。

  榆林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和展示,不仅提升了文化资源的保护水平,还为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陕北民歌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民歌资源进行了系统保存和展示,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同时,榆林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跨地域共享,有效提升了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一过程是从“文化资源数字化”到“数字文化资源化”的转化,通过深化数字化应用,构建数字文化生态系统,拓展文化资源的多场景应用,持续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文化跨越地域与时间的边界,进一步广泛传播,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实现“要素”到“产业”的转化

  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从文化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文化资源产业化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榆林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的特点,成功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例如,“榆林羊绒”特色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宣传,显著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旅游、“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等品牌活动,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这一过程体现文化资源从“要素”到“产业”的转化,通过构建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与扩散效应,拓展文化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链,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地方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