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看,吴堡这个小城再普通不过,山峦夹峙,城市很窄,黄河很长。细细体会,陕北特色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黄土高原、山脉占据了几乎整个小城,一条条峡谷为城市争得几许不大的峡状平地,楼群与街道利用有限的空间在山前河边修建了起来,黄河大道紧邻黄河,河水在城市一旁蜿蜒奔流。黄河是大手笔,一路东逝演绎出许多故事,这个热闹繁华的古渡口也翻过一页页辉煌的历史。
听黄河要在黄昏时刻,落日斜射,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浪花飞溅,两岸坚硬的河床千百年来坚守在这里,羁绊着奔流的河水,走过几棵树、灌木与草丛,在河边空隙地找一块石头坐下来或蹲着,目睹着河面,只听见脚下河岸被河水拍打得噗噗作响。在吴堡能见识到水山一色的风光,陕北黄土的黄色在这里漫无边际、铺天盖地,在大自然的色彩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黄土高原、山脉、黄河都是朴实粗犷的土黄色,犹如一种大地初始蛮荒混沌却让人震撼感动的色泽,也有一些干旱少雨的时期,泥沙冲刷不下来,黄河一改浑浊的黄色面貌,成为碧绿的清波。春夏时节,万木披绿,这河边山峦染成青草的绿,陕北的山城在朴素中多了几分旖旎妖娆的秀色。水的湿气加上草木的湿气,凉风中,酷热尽去,你会感叹清凉胜境的无比舒适,又一次感受到小城吴堡独特的美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两岸横空虹架道,晋秦从此更相亲。”……沿着城市外环的黄河大道缓步慢行,远处是奔腾不息的河水,近处一道长长的护河石栏杆装嵌的块块青石板上刻着历朝历代歌咏黄河的文学名作,黄河文化传承千百年,已经融入这座城市,宣传黄河是城市的使命之一。河水永不停息,仿佛这些作品也难以一时读完。那么长的历史时期,不同朝代的人都在书写,黄河作品灿若星河,佳句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果一句句都刻在这里,恐怕三天三夜也读不完。在吴堡适合听黄河,河水宽阔,流速不急不缓,却又无时不在轻拍两岸,发出刚好让你能听清的阵阵水声,在城市喧杂声中仿若天籁般纯净。这水声与古城一样,就真真实实地存在于你身边,展示着大自然美丽的一面,叫你驻足留心去体会。在吴堡也适合读诗句,写黄河种种情势的诗句会让你对大河产生种种遐想,激起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
多数时候,吴堡的黄河不过于湍急,但河流宽阔,河水充盈,充盈的河水给人增添了生机。黄土高原秋冬季的萧瑟、凋零,以及山顶古堡老建筑的沧桑因了河水而变得不再那么机械、沉重,几分灵动在这个北方城市油然而生。这个城市叫山城合适,它面朝背倚皆雄山,山山相连,层层叠叠,无穷无尽,气势不凡,唯有这气势配得上天然的汤汤大河。这个城市叫石城合适,石头正是它又一独特的地域标志,著名的石堡(吴堡石城)位于这里,石城门、石城墙、石寺庙、石民居、石店铺、石板路、石桌、石凳、石器皿、石农具、石雕刻……满目皆石。坚固的石头、险要的地势造就了吴堡石城的易守难攻,吴堡县与佳县一同被誉为“铜吴堡、铁葭州”,古代的城市需要这样的铜墙铁壁来为自己做好有力的防御,保护朝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让他们更好地建设家园。山之险,城之固,河边石栏杆上也有描述吴堡古城雄险的诗句:“吴堡故治亦何雄?虎视秦晋踞高峰。悬崖陡壁断通路,惊涛骇浪绕半城。上下难于行蜀道,攻守险过战阴平。李白邓艾若有知,应笑自己少见闻。”李白一生周游四方,所见天下雄奇景观为数不少,他目睹了蜀道的险,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将蜀道的险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蜀道难之情状也因之为众所周知,其险恶程度令人畏惧,李白作品影响之大,每一个深受华夏文化熏染的人都知道蜀道,他笔下的蜀道简直成了天下险路的代名词,然而在这首诗里,蜀道与这里相比,不再算得上最险,人们需要更新观念,需要再认识,亲自走一走,才会发现通往这里山顶石堡的路才最险。我初到吴堡的时候,一过黄河大桥,进入这个山脚城市,座座建筑陡立眼前,细观吴堡的建筑,诗中说吴堡道路之险胜过蜀道不无道理,不说千年易守难攻的古城,就是山下近几十年的新楼,也多有高不可攀的根基,几米高的山石托着整个建筑,使得建筑更显得悬空、高大、挺拔,也显得险要无比。这个城市叫水城也合适,40余公里长的黄河由北往南滔滔奔流,蜿蜒曲折绕经东部全境,数百甚至上千米宽的河水,即便伫立山巅石堡俯视,也给人宽阔不凡的气势。除黄河外,县域内还有不少别的水源。
古老黄河历史悠悠,在山间滚滚向前,永无停息,河西吴山雄卧,山巅石堡也是拥有千年历史,陕北的神秘离不开古老的石堡,有研究认为它是陕北最老的古城,极具早期古城风格、构造、功能、艺术研究价值。因为有了“一方之最”“陕北之最”的价值,来的人便多了,纷纷前来一探究竟。有史记载,吴堡古城从遥远的北汉走来,早期各族居民活跃在这里,先后在此定居、融合,其后,五代、金,及随后多个朝代都有修葺、改进,历来兼具居住生活与战事防御的双重实用功能。堡状的石城封闭得严密而显得神秘,石城门、石城墙围着的城内有多少有价值的建筑、雕刻艺术?这里的人曾过着怎样的生活?有没有足够的赖以生存的耕地?有没有发展过商业、手工业?住在高处用水方不方便?这些问题都足以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来到石城就暂时顾不上看黄河了,草木也仿佛不多了,主宰这里的主要剩下眼前的石头建筑,古老、沧桑、斑驳、残破,但依然在风雨的侵蚀洗礼中倔强地存在着,人被包围在上千年厚重的历史中,仿佛回到过去原始自然的生活中,朝耕暮息,生火做饭,凿池蓄水,简单的活动亘古不变。看着古城,满脑子想的都是各地的石城,消失了的、仍然存在着的、具有异域风格的……陕北吴堡石城位于一个小山头,面积不大,但被冠以“华夏第一”,“华夏第一石头城”美誉因何而来?首先,古城创建和存在的历史久、时间长,经历种种天灾人祸之后,恐怕国内外千年石城能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吧!其次,险固,这里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借助巍巍吴山、滔滔黄河山河的险要、石头的坚固,在北方民族多冲突的古代,虽为战事的前沿,但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便于观察的结实堡垒起到极其重要的据守作用。这座连接晋陕两地的桥头堡,为一方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战争时期,居民坚守城池,严加防御,保卫家园。和平时期,带着工具沿下山小路到黄河捕鱼,享受生活静美。坚固耐用的古城在居民的坚守和用心呵护下一直留存沿用至今,历经磨难,最终没有成为令人遗憾的废墟,仍然在人们热衷于旅行的今日发挥着新的作用,它作为代表陕北的古文化符号,自然、粗犷、淳朴、豪放的风格越来越受欢迎。再者,民居窑洞院、寺庙、店铺、街道、城墙,无不用石头建成,还有石头制作的各种工具,显然石城成了一个人造的石头建筑“博物馆”,用丰富多样的石头建筑迎接新时期前来参观和研究的客人、学者。石城与周边一样色泽的土石山脉浑然一体,尽显大自然与陕北民间建筑的雄浑朴素之美,也体现出平凡劳动者运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能力,这平凡又伟大的创造力,把最简单的石头加工改造利用。还有,各种石头造型、雕刻独具陕北地方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有不朽的生命力,它们为黄河岸边古老的山城增添了无限美感。这北方的、拙朴的古城,同时也是美丽的、耐人寻味的。
吴堡古城,城河相依,站在东城墙、北门,峡谷里的黄河风光尽收眼底。黄河永恒地流淌,古城也千年不变地伫立山巅,与山下日新月异的新城一同昭示一种美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