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湾供电所工作人员走访鸡场检查用电线路。
崔家湾供电所工作人员走访红薯种植基地。
3月春光里,绥德县崔家湾镇的山峁上仍披着冬日的灰褐色调;无定河旁,42座银白色拱棚沿山顶次第铺开,这里是红薯培育基地,占地1600余亩。每年春天,全镇的薯种集中在这里孕育发芽,静待夏秋落地丰收。
在绥德县崔家湾镇,沙地红薯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7500余户农民增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在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国网绥德县供电公司深入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优化供电服务,助力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基于特色产业需求 实现电力保障“全域化”
3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崔家湾镇王梁川村红薯苗培育基地里,村里的务工人员孙富桐穿行于田间,检查种薯发芽情况。等到苗高达到25厘米后,便可移植到沙地种植。
崔家湾镇是绥德县沙地红薯的核心产区,已建成8500多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红薯基地。在这里,电力不仅是灌溉的保障,更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咱这红薯一周浇一次水,全靠电抽水,省心又省力。”崔家湾镇三榆洼树村村民张红利提起当地红薯种植,眼中满是自豪。
张红利承包了60亩山地红薯田,种植的“绥薯1号”品种亩产量最少能达到4000斤。黄土高原沙地种植的“绥薯1号”以“软硬适中、甜度适宜”的口感,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成了电商平台上的“网红爆款”。
如今,崔家湾沙地红薯已经打响了品牌。红薯干、红薯粉等初级加工产品也逐步形成产业链,带动了储运、销售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电力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国网绥德县供电公司为满足红薯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实施了多项改造工程。 2023年,通过分网改造,将原先的113辛家峁线分支成三条线路,供电可靠性提升了30%。2024年8月,崔家湾供电所还为贺家湾村红薯储存库安装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确保储存环节用电无忧。
利用信息采集预警 实现供电服务“零工单”
3月13日清晨8时30分,崔家湾供电所员工刘巨红收到工作群信息:“王家辛庄1台区全量采集率99%,客户王建娃家用电信息无法采集,需立即处置。请台区经理前去处置。”
刘巨红赶到王建娃家时,发现大门紧闭,家中无人。他拨通了王建娃的电话,表明来意,电话那头,王建娃有些意外:“你怎知道我家停电了?我今早出门时还好好的。你等下,我马上就回来!”
王建娃赶回家后,刘巨红开始入户检查。经过检查,他发现下接端子处线路松动,遂对接线进行了紧固处理,恢复了供电,总耗时仅用了5分钟。王家辛庄1台区采集率也恢复到100%。
所长耿建波介绍,用电信息采集率异常通常与通信模块或客户用电故障有关。通过分析信息采集数据,提前掌握客户用电情况,做到比客户更早发现问题、更早介入处理,推动供电服务从被动整改向主动消缺转变,实现供电服务巡检常态化、精细化,从而降低因客户报修不及时而产生服务工单。
2024年以来,崔家湾供电所借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开展“客户无感知”紧急抢修120余次,入驻68个服务网格微信群,覆盖率达100% 。按照“线上预警、线下行动、超前防控、专业治理”的原则,通过事前预警防范,开展用电异常信息检测、问题挖掘等专项行动,派发风险预警通知单,推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实现供电服务零意见、零95598投诉、零12398投诉的“三零”目标。
加强政企协同联动 实现客户报装“早一步”
3月15日,走进绥德县定仙焉镇东山村林下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鸡舍映入眼帘,全电生产设备正高效运转。该养殖场负责人白进军介绍,养殖场投产不到一年,用电量已超过2000千瓦时,顺利完成首拨约2000只鸡出栏。
“我们还没来得及申请用电,供电公司就主动上门,提前为我们接通了电源。”白进军感慨道。东山村林下养鸡场是定仙焉镇经济合作社的产业项目,也是当地政府扶持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于2023年7月13日正式通过审批立项。
在建设初期,崔家湾供电所主动对接政府和客户,详细了解养殖场的规模、土建工程、用电需求及配套设施规划,提前为该养殖场架设低压线路120米。仅用3个工作日便完成了上门勘查、报装资料收取及装表接电工作。
如此“快准省”的优质服务得益于该公司推行的“大走访”服务模式,实现了业务信息“联动”,在获取到政府投资平台核准立项的项目信息后,提前收集潜在客户供电需求“第一手”资料,为客户提供前期咨询服务,超前编制初步供电方案与配套工程方案,同步纳入“业扩项目储备库”,真正实现了从“坐等客户上门”到“主动上客户门”的巨大转变,进一步提高客户电力获得感,切实让“获得电力”更便捷。
2024年以来,该供电所累计完成业扩报装206户,平均接电时长压缩至3天,处理客户各类用电问题400余件,办结率达到100%。
文图/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