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欣赏交流面花制作技艺(拍摄于2016年)。
2016年在子洲举办的面花大赛参与者众多,热闹异常。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回想起2016年在子洲县裴家湾镇园则坪村举办的陕西·子洲首届“子推文化节”面花大赛,历历在目。记得那次文化节内容丰富,涵盖“一比赛、两活动、六展示”系列活动。“一比赛”即面花比赛;“两活动”包括公祭介子推活动与表彰“孝道楷模”活动;“六展示”则有陕北秧歌、陕北说书、子洲唢呐、子洲剪纸、子洲石雕以及摄影展览等。
捏面花是子洲淮宁河川在寒食节的独特民间风俗。面花,又称子推馍,是用以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的祭品。相传,晋文公重耳流亡之际,介子推割股肉为其充饥。文公复国后,介子推淡泊名利,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试图焚山逼其出山,岂料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坚守不出,最终抱树而亡。晋文公遂下令,在介子推被焚之日禁火寒食,以表哀思,寒食节由此流传,至今已有2640多年的历史。淮宁河川古称重耳川,春秋时期为狄地,传说晋文公重耳逃难时曾到此地,介子推割股献肉之事也发生于此,当地群众每年寒食节都要捏面花,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因此,2013年9月,子洲面花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制作面花时,需将发酵好的面团按一定比例兑入面粉,充分揉和后饧发,接着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和吉祥图案,如抓髻娃娃、十二生肖及各类飞禽走兽等,生活中常见之物,皆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面花捏制完成后,放入锅中蒸熟,取出置于高粱秸编制的盖子、笸箩或簸箕上,冷却后再点缀上各种色彩,至此面花制作大功告成。有些动物的眼睛常用黑豆、麻子或瓜子代替,这些需在捏制后未蒸之前完成。小型面花制作好后,一般挂在圪针枝条上,既能慢慢晾干,又便于观赏,部分面花甚至可保存至次年寒食节前。
现场的秧歌展演为面花大赛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子洲唢呐声声,仿佛在报晓春日的到来,也传递着幸福与丰收的喜悦。子洲石雕历史悠久,民间有一群以石雕为业的艺人,代代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颇具秦汉雕刻风格,手工石狮雕刻更是他们的传统代表工艺。摊黄,也叫摊馍馍,是陕北特有的食品,在子洲县淮宁河川及陕北其他一些地方,都有寒食节吃摊黄的习俗。摊黄也能展现妇女的厨艺。在民间活动中,陕北人除了享受传统美食,也会购置一些现代食品。此外,大家还会拜祭神灵,祈求全家来年平安幸福,这也是陕北民间特有的习俗。
我作为摄影师全程参加活动,通过镜头记录陕北民俗,努力挖掘陕北文化的深厚底蕴,期望将陕北民间文化传播出去。如今回味十年前的那场活动,依旧意义非凡。欣慰的是,2024年,子洲县被国家正式授予清明文化起源地,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必将长久持续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