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千年忠勇魂 一城文化韵

——从秧歌《忠勇杨家鼓》看神木杨家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

榆林日报 | 2025年03月27日

  在今年“陕北榆林过大年”的秧歌展演活动当中,神木市秧歌代表队所表演的《忠勇杨家鼓》用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广泛好评。《忠勇杨家鼓》以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为载体,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表演手法,使得古老的杨家将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不仅展现了杨家将忠勇爱国的精神,更体现了神木市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

  创新表达:让忠勇精神“活”起来

  “鼓声激昂,神采飞扬”,春节秧歌展演过后,观众对神木市秧歌代表队所表演的节目《忠勇杨家鼓》评价最多的就是这八个字,气势如虹的出场方式,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令其与其他秧歌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了解《忠勇杨家鼓》的优秀表演只是神木市在“创新文化形式、拓宽传播途径”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指挥部总顾问张凌云介绍,现在正值杨家城保护建设工作从夯基蓄势到文化赋能阶段过渡、从景区“实起来”到文物“活起来”转化的关键时期,创新文化形式、拓宽传播途径势在必行。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创新传播杨家城的精神、文化,神木市杨家城保护开发中心组织编纂《麟州故城志》、创作完成剧本《往事越千年》,同时与《中国摄影》杂志联合举办“英雄大本营·神木杨家城”全国摄影大展等活动,在形式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向推动下,让杨家将的忠勇精神逐渐“热起来”。

  同时,杨家城在项目建设“硬”手段上也开创了新局面,先后实施了南北山道路景观提升、三棵神松景观、将军祠广场石雕、古代军事文化展示、西城攻守情景展示等文化展示类项目31个。其中,三棵神松和五指柏景观、古代军事文化体验园、西城遗址、攻守情景展示及将军祠主题石雕,已成为杨家城独具特色的旅游打卡地,杨家城展览馆一经试运营,调研团、考察团、研学团以及各类游客络绎不绝,截至目前已接待500余团次。

  守护根脉:让千年遗址“醒”过来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城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不可估量。“通过保护杨家城,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忠勇精神,我们能够将杨家将精神代代相传,激发当代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通过文旅融合,保护杨家城不仅强化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更将神木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塑造‘忠勇之城’的文化品牌。”说起杨家城的城址保护和文化保护,张凌云表示,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是当前乃至今后杨家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保护必须走到前面、做到前面,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据了解,近年来,神木市制定并落实《麟州故城保护规划(2023—2035年)》等相关政策方针,实施“边挖掘、边保护、边展示、边利用”的动态保护模式,及时推进城址城墙保护修缮、复原城垣大貌,做到“让城墙浮出地面”,将考古挖掘和城墙展示充分融合,高质量完成红楼、南门、东门、瓮城及城墙等城垣遗址的展示工作,并且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展多学科协作考古,逐步厘清城址的年代序列与空间布局,从考古学视角阐释中原政权的边疆治理及其与周边民族的融合交流,做到多角度、多方面保护挖掘文化遗址。

  传承基因:让文化血脉“热”起来

  杨家城精神的内核是忠勇爱国,作为从历史冲突前线转化为民族团结的精神象征,发展传承其文化有助于以史为鉴,强化群众对历史与家国情怀的认知。据介绍,神木市深入挖掘杨家城和杨家将文化符号,将其巧妙地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使其成为能够走进日常生活的文化符号,推出“杨小业”“折小花”等IP形象,以高水平的创意设计和高质量的产品研发,打造了一批兼具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同时注重文创产品的品质和市场推广,使其能够推得开、叫得响、用得好。

  此外,在开创杨家城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神木市借助五指柏读书品牌的影响力,广泛吸纳市域内部门、企业、学校等机构,在景区联办高水平文化推广活动,秉持“请进来、引进来”的理念,与各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合作交流整合各方资源,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杨家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谈起下一步的计划,张凌云表示,要持续推进杨家城系统性考古勘探,厘清城址功能分区及历史脉络。以创建“麟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推进遗址核心区环境整治。配套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认真实施文保文化展示类项目,争取早日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还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杨家将文化节、历史文化讲座等,提升杨家城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杨家城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