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社会民生

雒胜军:将陕北民歌唱进百姓心坎里

作者:通讯员 张丹 贺珧 杨凡

出版时间:2025-03-24

榆林日报 | 2025年03月24日

  雒胜军在演唱陕北民歌(资料照片)。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在陕北绥德苍茫的山梁间,国家级非遗陕北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雒胜军高亢的歌声穿云裂石,回荡山谷。这位集陕西省“十大陕北民歌手”、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于一身的艺术家,正以标志性的豪放唱腔展现着黄土地的艺术魂魄。

  雒胜军,1974年出生于绥德县薛家河镇雷家坪村。极具音乐艺术天赋的他,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便喜欢唱陕北民歌,经常听别人哼唱一两遍就学会了。

  “小时候,父亲经常在劳作间隙教我们唱陕北民歌,我也很喜欢唱。在山里锄地,感到空虚寂寞的时候,我就把山头当作舞台,把山川、草木、牛羊当作观众,吼一嗓子信天游,听着自己的歌声在山脉间飘荡,顿觉神清气爽,身体的疲惫就烟消云散了。”雒胜军笑着说。

  1991年,雒胜军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戏曲班。由于喜欢陕北民歌,他一有时间便去声乐班旁听,接受专业的指导和训练。这一学就是四年,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声乐基础。

  “有一次,声乐班的老师听了我唱的陕北民歌《泪蛋蛋》中的一段,我唱的是A调,老师夸我嗓门高,唱得也好,是块唱民歌的好料。那次经历也成为我日后从事陕北民歌艺术事业的重要转折。”谈起过往的学习经历,雒胜军记忆犹新。

  1995年,雒胜军毕业后被分配到绥德县文化馆工作。1996年,他组建了黄土地艺术团,担任男声独唱演员。这里也成为陕北民歌与黄土文化艺术蓬勃生长的沃土。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每一首民歌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通常以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与人生哲理,蕴藏着浓厚的黄土气息。

  “民歌的曲调好学,语言难学。学不好语言,就失去了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失掉了民歌乡野的原生状态。”雒胜军坦言。在他的歌声中,窗花花、热土炕、石碾石磨、山峁沟洼、土窑洞以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陕北语言,是最丰富的艺术矿藏,也是学好民歌的关键所在。

  雒胜军在陕北民歌演唱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深厚的功底。他的嗓音穿透力强,高亢激昂、粗犷豪放,情感真挚、余韵悠长。闲暇时间,他深入研究陕北民歌的旋律、节奏和唱腔,将传统音乐与黄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年来,雒胜军在中国西部花儿歌会大赛、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央视西部民歌大赛等多次比赛中摘得桂冠。他掌握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所唱的民歌种类颇多,出版DVD专辑《雒胜军原生态陕北民歌》热销全国各地,获得了“信天游歌王”的美誉。

  2016年,雒胜军创办了原生态陕北民歌传习所,广收国内外热爱陕北民歌的学生。他将民歌中的发声部位、咬字、吐字、头腔共鸣、情感表达等每一个环节的要点传授给徒弟,让他们了解每一首民歌背后的文化与故事,教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民歌手杜朋朋、李静、“小夫妻组合”(杨涛与贺艳娜)等数十人,为传承和弘扬陕北民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7年,雒胜军担任绥德县文化馆馆长,带领自己的团队走进厂矿、乡村、社区、学校,把陕北民歌带到老百姓中间去,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此外,他还深入村户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民歌,用现代技术录制保存,通过整理归纳发表论文《绥德民歌调研纪实》《陕北民歌的语言美》等。

  “只有扎根黄土地,才能唱出原汁原味的乡野味道,才能将陕北民歌唱进百姓心坎里。是民歌成就了我、滋养了我,我将不遗余力把陕北民歌传承下去。”雒胜军说。

No audio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