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理论·观点

把脉发展症结 开出高效良方

——关于榆林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榆林日报 | 2025年03月20日

  调查研究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决策精神,全力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事业、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也与榆林中医药历史传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不符。为此,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 解决认知问题 强化行政推动

  当前,榆林一些地方中医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有的县级公立中医院只有1至2名能开中医处方的中医师坐诊。而且存在简单套用西医药标准评价中医药,以及中药西管、中医西化等问题。

  为此,从榆林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基础和实际出发,应该设立榆林市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含金量高的《榆林市关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医药工作,打造中医药强市。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增加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预算,设立中医药事业发展基金,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完善中医药政策性亏损的补助机制。落实中、省关于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公立医院中医基本医疗服务补助标准。

  力争创建陕甘宁蒙晋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域,发展中医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依托榆阳区中医医院和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榆阳小院、体育小镇等机构和设施,围绕中医诊疗、中医养生、医养结合、特色康复、康养旅游、文旅融合等中医药特色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区域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医养康复中心、城市智能制剂煎药配送中心,建设宜业宜游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精心策划举办榆林中医药文化节,深入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中医药博物馆。

  2 解决人才问题 完善激励机制

  近年来,榆林积极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队伍不断壮大。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人才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中医是个特殊的行业,一个中医医生和一个西医医生薪酬待遇差距很大,利益导向导致报考中医药院校的优秀学生逐年减少,现有的青年中医人员不稳,有的甚至“弃中从西”。

  为此,要加快建立中医药人才薪酬补助机制,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建立中医药人才评价和财政补贴机制,保障缩小中西医人才收入差距,稳定中医药人才队伍。重视解决市、县(区)两级中医医院编制不足的问题,探索建立中医医务人员编制“周转池”模式,实行中医医务人员编制按需动态调整。

  加大中医药人才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支持各中医医院与国内知名中医药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领军人才。研究制定市、县(区)两级中医药人才引进办法,落实用人自主权,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

  完善师承教育机制,加强名医堂工程建设。发挥公立三级中医医院的人才优势,统筹建立面向基层的师承教育“结对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本土中医药骨干人才。依托名医堂工程,探索中医临床医师培养模式,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人才储备。启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在职培训计划,委托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县区职教中心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

  3 解决能力问题 完善服务体系

  由于榆林中医药事业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目前,全市共有13家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除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外其余均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还有部分县级中医医院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设备陈旧、房屋简陋,中药业务萎缩,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缺少中医专家,个别县级中医医院仅靠一两名返聘离退休老中医开展中医诊疗服务,中医相关科室服务能力不强,中医医院的生存发展主要靠西医支撑。

  为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辐射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医医疗服务中心,扶持县(区)级中医医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开展中医业务,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科学设置科室,强化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功能,力争中医医疗机构回归中医主业。

  创新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支持市中医医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加快推动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赋能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打造集预防、治疗、康复、个人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数字中医药服务模式,推动市、县(区)中医医疗机构数据共享复用。鼓励建设具有示范性智能化中药店、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开展云煎药服务,统一平台建设、统一采购管理、统一药品价格、统一质量监管、统一物流配送,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精准的中医药服务。

  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促进中医药与文旅深度融合。挖掘榆林传统中医药特色资源,开发养生保健、茶饮药膳等大健康产品。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中医体检中心,试点开展免费中医体检业务。支持东沙体育运动小镇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体验、健康服务、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4 解决发展问题 提升特色产业

  近年来,榆林中药材产业发展兴起,农民种植积极性高,市场价格稳定,发展势头良好。 201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仅为21.3万亩,2023年发展到47.4万亩,产值10亿元,种植品种主要有黄芪、黄芩、柴胡、远志、酸枣、连翘等20余种。但仍存在种植水平不高、经营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加工水平低、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为此,要加强政府引导推动。要把中药材产业纳入我市“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并具体制订《榆林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政府层面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药材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等公益类投入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项目。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扶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细碎化”整治,将中药材种植以零星散户经营为主升级为以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为主。成立榆林市道地药材“产学研”中心,研究发布黄芪、黄芩、远志、酸枣、连翘等多项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相关标准。推进“四统一模式”,即统一的生产标准、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包装设计、统一的品牌经营。

  打造“陕北药材”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将中药材产业品牌创建纳入农业品牌建设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范围。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积极注册商标、申报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开展中药材品牌认证。打造“子洲黄芪”“横山远志”等“陕北药材”品牌集群。促进我市中药材由原料优势供应型向省级、国家级品牌升级。

  延伸拓宽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条。支持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引进设备和技术改造,提升加工水平和附加值,鼓励具备条件的中药材优势区建立中药材加工园区,推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设备齐全、管理规范、物流配套、线上线下中药材交易市场,打造陕甘宁蒙晋中药材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