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文化

我家住在黄河边

榆林日报 | 2025年03月06日

  我出生在陕北,一个离黄河岸边仅有10公里的村子。那里属于沿黄土石山区,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小时候,每遇到大风刮来,黄土飞扬,天地间顿时一片浑黄。村里有几个闲不住还有点能耐的年轻人,隔三差五就约起来,步行到黄河边抓几条大鱼或者捞点“河财”,满载而归,然后在村民面前津津乐道,炫耀着黄河水又宽又大,浑浊不清,两岸尽是悬崖峭壁,经常惹得众人甚是羡慕,想看个究竟。

  于是,黄河在我的心中有了最初的模糊印象。然而,真正认识黄河,是从书本上开始的。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校向每个同学配发了一本名为《可爱的佳县》的书。一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章壮美山川,“当黄河从晋陕峡谷中冲泻而下时,佳芦河突破千峰百岭,投入黄河的怀抱,在这两河交汇之地,便是华夏文明所孕育的陕北历史文化名城——佳县。”“黄河从界河秃尾河河口起入境,由北向南经过佳县6个乡镇的30多个村庄,在螅镇出境……”手捧着这本书,我对黄河也有了更美好的憧憬。心中暗暗发誓,我要努力读书,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去。

  初中时,我考上了县上的重点中学。有一次周末回家,正赶上白云山庙会。白云山矗立于黄河畔上,台阶陡峭,庙宇林立,是西北有名的道教名山,特别是每年四月初那场庙会,不少天南海北的人都会赶来,红火又热闹。我是绕着路在白云山下了班车。只见山下很宽广的黄河滩上,摆摊设点、耍猴卖艺的排排而立,素不相识、远道而来的人摩肩接踵,把往来的车辆挤得动弹不得。偶尔一阵风刮来,卷起的尘沙散落在人群中,将一早梳洗打扮好的俊俏容貌瞬时变成了种地归来的样子。不远处,两条破旧的大船坐满了逛庙会的人,在水浊沙多的黄河上来回摆渡往来于两岸。望着奔流的黄河水,我心中不免疑惑,作为一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泥沙俱下,水质浑浊,怎么才能保护好她呢?

  中考完如释重负,索性在县城多待了一天。曾经几次匆匆路过,这次终于可以好好仰望这座建在黄河西岸、山巅绝壁上的山城了。蜿蜒的公路、小道通往山上,陈朴的古街、老巷内外相连,高低不齐的建筑陈列街道两边,那天,我在云岩寺徜徉古迹,到香炉寺饱览山河。

  2008年,我大学毕业了。我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顺利通过考试,吃上了乡邻羡慕的“公家饭”。安家、结婚、生子……十多年的光景如白驹过隙,忙碌的脚步仿佛不曾停歇,充实的感觉倍感踏实。县城的确很小,举目望尽,每天按部就班,走着一样的巷道,见着相同的店铺,三步一熟客,五步一故人。周末,驾车带着家人,轻车熟路地游荡在县城周围。不过,自己早已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些年,脚下的土地已经旧貌换新颜。不必担心雾霾,天空“超APEC蓝”。看着高速路修到家门口,公交也上路了,出行更便捷了。家乡的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幸福指数真的是节节攀升。

  2017年夏,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耳边。耗时八年多修建的陕西沿黄公路要正式建成开通了。心想着以后开车,从县城出发,一路沿黄河边,可以直达华山脚下。其中沿黄路佳县段连接着6个乡镇32个建制村,沿黄路上,那些久居荒村僻寨的群众,再也不用经受咫尺一坎、跬步一坑、攀崖越巅、绕道远行的艰辛了;再也不用饱尝山崖欲坠、落石频发、坡陡路险、险象环生的惊怕了。这几年,政府大力发展沿黄旅游产业,着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重点打造一些景点景区,见缝插绿,造绿护绿,尤其是在沿黄公路两边植树种草栽花,清污治乱除脏,沿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黄河水也慢慢清起来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去农村、企业下乡。一路上看到广袤的原野上,绿树成荫,花草相拥,连呼吸的空气都是新鲜的。听老人们讲,以前大风、沙尘天气隔三差五就来,现在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了。近年来,佳县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还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推行河长制……这些举措已经见到了成效。山上的植被稠密了,全年的降雨量增加了,水土流失大大减少了。放眼四周,到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景象,更重要的是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也与日俱增了。

  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剧组来佳县取景拍摄。国庆期间,电影热映,票房大卖,让全国各地的观众从电影中看到了颂歌《东方红》的故乡。身为佳县人,无不为之自豪;作为宣传工作者,心中倍感荣耀。

  位于黄河近岸的赤牛坬村,作为《我和我的家乡》的外拍主场地,因为电影的热映突然之间就火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曾经的赤牛坬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资源匮乏,是一个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的偏僻小山村。近年来,赤牛坬村大力发展以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将昔日的小山村打造成了如今的“中国美丽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让窑洞变成了景区,山沟山峁变成了舞台,村民当起了演员。此外,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开创了国内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的先例;这里有全国最大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现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场景。

  镜头中,已经建成开通的佳临黄河大桥以其雄伟的身姿,高高地横跨在宽阔干净的黄河水上,连接着秦晋大地。镜头中还出现了坑镇中学、店镇苹果示范园、螅镇老供销社等多个“佳县元素”,多经典的画面,多熟悉的场景,这是我的家乡啊。

  如今的家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已驶进了快车道。二十多万勤劳勇敢的家乡儿女,大踏步地走在了全面小康的道路上。

  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估计也将终老于此。每天无论朝暮,与黄河为伴,倾听着家乡的故事,因为我爱这片土地,而且爱得那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