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去陕西采风,在陕西文学陈列室,蓦然看到了站着的路遥,我竟然在这里,和路遥这个我热爱的作家不期而遇。他是站着的:长长的头发,思考的头颅,温情又凌厉的目光,那种习惯的吸烟动作,手里的烟仿佛在冒着烟气。我一时愣住了,好像和活着的路遥在此邂逅。他依然在沉思,思考着关于农民、关于民族、关于陕西、关于国家、关于中国文学的话题。他说过:“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他是可以站着的,是一个站得住的中国作家!无论是他写出《人生》、写出《平凡的世界》的年代,还是他离开世界几十年后的今天,都可以说他是一个能够站着的作家。文学是有标尺的,他是经得住衡量,有资格站立在中国文坛、站立于中国文学史的作家。
我久久地在他的面前站着,想象着他手里的一支烟已经燃尽,再续上另一支烟。想象着他在煤矿里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深夜,一个人跑到一棵孤独的树下,巨兽一样地吼叫,惊天动地,他在吼出心里的浊气,吼出接下来继续写作、继续战斗的士气。他说:“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我想象着,他从窗口投掷出去的那支圆珠笔,那砰然的落地声,划上书稿的最后一个句号,他在卫生间泄洪般地大哭。我回想着他在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对于作家来说,我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经受当代眼光的评论,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和少数人写作,而是尽心尽力满足广大人民大众的精神需要。”
历史应该记住这些声音:他深夜的吼声、那支圆珠笔的落地声、他在卫生间的哭声,以及他最后在病床上不服地说:“生活太残酷了,我要站起来……”没有人干预我,文学馆的人、同行的人,他们允许我在路遥面前沉浸,允许我独自享受与路遥对视的空间。然后,我弯下腰,向路遥深鞠一躬。
采风回来,我们那个城市的书店举办了一场读书活动,主办方安排我有一个发言,我讲的题目是“站着的路遥”。我是站着讲完的,讲站着的路遥,我应该站着,这样才能表达我的敬意。我讲着我了解、认知的路遥,从他的《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他那种把生命押进创作的投注,他苦行僧式的劳动,他在煤矿写作时啃着馒头,贡献的却是一部营养丰富的文学大书;他写作的年代,先锋文学正风起云涌,而他不为所动,因为他有自己的坚守和追求。那天到场的人,都像我一样站着,深怀敬意,和我共同分享“站着的路遥”。
是的,我一直都是路遥的热爱者,记得最初读完《人生》的那个夜晚,我独自走到村外的河岸上,面对夜幕下的河水,无际的旷野,回想着书中的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回想他们经历的酸甜苦辣,对生活的抗争;回想着德顺老汉在村口等待高加林,对高加林说出的那番话,高加林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抓着黄土,那声沉痛的喊叫:“我的亲人哪……”我在夜幕下的河滩上徘徊,夜鸟发出孤独的叫声,我在想着,我是不是另一片黄土地上的高加林,我将来要干什么,我的路在哪里?既使高加林回到了村庄,但他离开过、努力过。真实的高加林会罢休吗?不,生活中的高加林一定会不断抗争,浴火重生。
第二天,我骑自行车去县城,还沉浸在《人生》里,在路上不服气地发誓,我要写出像《人生》一样的作品,或者写出《人生》的续集。也许,我的写作之路、写作的志向,是从那时候真正开始的。我去县城的次数多起来,我去书店,去见县城的文友,和文友充满激情地聊着文学,并无数次地聊起路遥。无形中,路遥已成为无数文学青年的榜样。
我们那里的一个卖书人,她的书屋开在学院街的一个不大的房子里。我常到学院街散步,一个爱书人,自然会走进她的书屋。有一天,我们聊到了路遥,她露出非常感激的神情,告诉我,书屋里卖出最多的书就是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她带我走到几乎是路遥专柜的书架旁,上边摞满了路遥各种版本的书:《人生》《平凡的世界》《惊心动魄的一幕》《早晨从中午开始》……她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如果去陕西,我一定要为路遥扫墓。”她的话让我动容,我被她的真诚和良知感动。后来,她真的去了,那一年春天我出去学习了三个月,回来后我又走到那家书屋。她一看到我就激动地告诉我,她出去了一趟,去了陕西,在延安大学找到了路遥的墓地,她在墓前为路遥献上了一束花,深深鞠躬,她为路遥扫墓的愿望实现了。
这个给路遥扫墓的卖书人打动了我,我离开书屋,脑子里还在萦绕着她的话、她认真的神态,一个卖书的女人,风尘仆仆跑到陕西,就是为了去给她喜欢的作家、她卖书最多的作家扫墓。我回到家,还在冲动,打开电脑,很快写了一篇《给路遥扫墓的卖书人》,后来这篇小文被全国很多网站收藏和转载。
前几年,由于学院街附近的两所大学迁移到了新校址,学院街没有了过往的热闹,她书屋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她在夜间有时候骑一辆三轮车,在几个街口经营她的流动书摊。我们还会偶尔谈起路遥,她告诉我她永远都是路遥的读者,他的书摊永远都会有路遥的书。
文学,对一个人的推动力量是巨大的,对文学的爱好让一个人的生活不再空虚,有了一种无法说清的意义,潜移默化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走向。我感谢文学,感谢我在彷徨迷茫时遇到了路遥这样的作家,影响我找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学给了我一条生路,因为写作和发表的作品,我进入当地的乡镇政府工作。后来,因为在省内外发表了更多作品,几次获得省内外的文学奖项,我又被以特殊人才引进到现在落脚的城市。路遥,是安慰过我、激励过我,让我心灵有所归依,给我指明前行道路,让我一直热爱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