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悠扬,唤醒了沉睡的山峦和河流;舞步激昂,扭出了别样的民俗和风情;绸带纷飞,将灵动和热情播洒在黄土高原的每一寸土地……新春之际,当全国各地秧歌代表队亮相古城榆林,陕北秧歌,以它独有的旋律与激情,燃爆全城,绘就出一幅绚烂多姿的民俗画卷,为外国游客和本地居民,带来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新春盛宴。
秧歌,是童年最生动最振奋的年味儿。那时候,一入正月,秧歌队沿门子拜年送祝福便开始了。早早得知消息,家家户户开门敞院,主人家备好瓜子、醉枣、糖果,满面笑容地将秧歌队伍迎进院子。伞头是灵魂,通常是由村里有一定文化、唱功深厚、擅编能唱的能人来担任,等秧歌队舞动着转成一个大圆圈后,伞头会根据这家的情况,即兴演唱喜庆的新春祝福词。随后,是二人踢场子环节,表演者彩衣盛装,和着轻快的鼓点,扭动着轻盈的身姿,手中翻飞的彩扇不时划过眼前。随着一阵欢呼掌声,后勤人员收好礼物糖果,主人家用最响亮的鞭炮声,目送秧歌队走出院落,走向下一家村民。
曾经的“沿门子”秧歌,那一年一度的入院入户敲敲打打、吹拉弹唱,让儿时的年一直栖居在我的心上,牢牢占领着我的思绪。后来,定居城市,秧歌似乎也跟从前大不一样了,阵容豪华,舞姿多变,配音乐器层出不穷,花车水船应有尽有。“听说俄罗斯、韩国、泰国、保加利亚四支国际舞蹈队来榆林汇演了。”“是啊,还有潮汕英歌舞、太原威风锣鼓、安徽花鼓灯参与捧场。”“闹红榆林年,不看秧歌哪算年。”这个春节,关于秧歌的赞美声铺天盖地,报刊头条、抖音、公众号尽是代表队大展风姿的视频,让人看着心痒难耐。元宵节来临,女儿终于按捺不住了,她拉着我,我带着小马扎,一大早便候在了老街,就等着一饱眼福。渐渐地,人多了起来,孩子们奔跑欢腾,大人们开怀畅谈,连路边卖糖葫芦和小风车的摊贩前,都聚集了一个小小的长队。
锣鼓声配合着唢呐声,一起一落,从远处滚滚而来。霎时,哨声响起,灵动妖娆的指挥官出现了,她的身后,一条腾飞跳跃的长龙浩浩荡荡而来。打头阵的是伞头,他们或单人舞动,或几人成行,颈系红绸巾,右手执花伞。紧接着,是妆容精致、扮相整齐的秧歌队伍。后生们头戴彩色或白色头巾,腰缠红缎,满面春风,他们步伐刚劲有力,舞姿豪迈粗犷,每一次跳跃转身,每一个扭动回眸,都将陕北男儿之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婆姨女子们则不同,毛个簌簌的眼睛惹人爱,水个灵灵的脸蛋看不够,她们在队伍中翩翩起舞,手中的扇子开合翻转,脚下的舞步舒缓交融,腰肢轻摆,碎步轻移,偶尔和着鼓点唱上几嗓子,把观众的心都给唱软了。队伍的最后,是扮老虎、舞龙、划水船的人员,他们灵动搞怪,造型独特,不时还跟观众群的孩童们招手互动,惹得大家开怀大笑,现场一片欢快和谐的景象。
看那秧歌,细腻粗犷、刚柔并济;听那秧歌,曲调婉转,心潮澎湃;赏那秧歌,仿佛一场国际化、多元化的非遗在眼前铺展开来,精彩绝伦,如梦如幻。人群中传出了尖叫声,是几个国际友人登场了,他们表情到位、身姿矫健,唢呐声中扭出了惊天动地的国际范儿,仿佛将秧歌的精髓融入了脚下这片黄土地。观众们太嗨了,全城燃爆,万民狂欢,大家忽略了时间,一看就是一整天,脚麻了,脖子酸了,依然舍不得离去。
大秧歌里的文化韵味,是艺术瑰宝的汇聚,是民俗图景的再现。年复一年,时代在变化,秧歌在发展。这一幕幕旋转的乡愁和时代的赞歌,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传承着古老的风土和人情,昭示着陕北人的奋斗力和精气神。新的一年,新的期盼,让我们驻足回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重温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儿。陕北的秧歌真局劲,榆林这座城更不一般,它将踏着铿锵的鼓点,哼着婉转的民歌,舞着独特的步伐,走出全省,走出全国,走向世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