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孙少平伴我人生行

榆林日报 | 2025年02月18日

  一

  学校月休,我又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为轻装行走,只带了一本没来得及读的《收获》杂志和给父母买的药品。我在傍晚准时站在家门口,母亲早做好了晚饭,满屋溢出香味时,母亲也按时出门,目光恰好寻到我急匆匆的身影。我躺在母亲烧得滚热的炕头,打开《收获》杂志,一部中篇小说《人生》引起了我的 兴趣。在我每年阅读两千万字的记忆里,路遥是新面孔。一开始读,我便被深深吸引,遇到好文章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习惯,驱除了我的睡意。一气阅毕,深深赞叹,真好文也!我记住了路遥,感觉他似乎把我的一些事情写了进去,不免引我共鸣。

  彼时,我师专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缺乏师资的乡下高中。我知道工作来之不易,我要安于乡下讲台,做一名合格的教书匠。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为不把一生耗尽在农田里,我于1975年6月来到地方国营滑石矿,挖滑石,在井下经历了整整五个春秋,从一名普通井下工,成长为掘进二队队长,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夏季,建材局欲推荐我到矿业学院深造。我是建材系统劳动模范、党员、矿后备干部,硬指标我全部符合,我把材料报上去,心情激动地做着上大学的准备。等入学通知下来,被录取的却是矿里另一个人。我满怀读书深造的希望破灭了,仿佛从阳光明媚的井口,跌入了百米已下的隧道。后来恢复高考,凭能力上大学,燃起了我走出矿山的热情。1977年年底,我仓促地参加了第一次高考,名落孙山。我不服,我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再考,靠顽强的毅力,也有当矿工几年锻炼的健康体魄加持,我拼命复习。我在1981年终于高考上线,获得了一张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

  二

  多年后,我遇见了孙少平,第一眼就喜欢上了他,刻骨铭心记住了他,我跟他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时空中,有惺惺相惜之况味。

  那是1987年春天,我结婚前跟妻子去县城买衣服,在新华书店见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我仿佛和老朋友相逢,喜之不禁,赶紧买下这本书。办公之余,用了一个星期读完,孙少平这个典型人物深深印记在我脑海里。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是喝着苦难的水成长的,他生于贫穷之家,上有常年生病卧床的奶奶,操劳的父母和哥哥,下有年少的妹妹,吃不饱穿不暖,读高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在一个跨入青年人行列的高中环境里,每天吃饭时,穿着破烂的瘦小的土布衣服和没有鞋带的旧黄胶鞋,看周围没有同学了,才最后拿那两个黑面高粱馍馍。孙少平深深感受着贫穷对人的压抑,他对贫穷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在以后的岁月里,伴随着读书,伴随着他的早熟,他对苦难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要摆脱苦难,就要不惧苦难,面对苦难时,他会用自己的判断思维来对待,去战胜苦难。孙少平的奋斗,可以说是一部与苦难抗争的历史,我认为是路遥塑造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也可以说,作家路遥用拼命三郎的顽强,写就这部垫棺之作。路遥的奋斗史和作品中的人物战胜困境的精神,激励着世人,用劳动去创造人间奇迹。

  在那个岁月里,尤其在农民那里,谁没有苦难?怎样对待苦难,如何去战胜苦难,在我们的亿万农民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好汉。我读联办高中时,同样生活在孙少平那样的环境里。吃自带的地瓜干,啃瓜齑。高中毕业回村后,推小车,依旧常年吃地瓜和地瓜干,有时要往半山腰农田里送一车粪,肚子饿得咕咕叫,眼冒金花,放下小车,趴在河边,喝一肚子水,精神一振,小车上襻,瞄准山坡,一鼓作气,把一车粪推到田里,再大口喘气,又是一身大汗淋漓。那个艰难岁月,跟孙少平同龄的我,没有畏惧繁重的劳动,在没机会外出做个公家人的时候,跟父辈们早出晚归在田间劳作,每当看到满场院一堆堆金黄的麦子,金黄的苞米,劳动的愉悦涌上心间,苦累烟消云散。

  孙少平是农民的后代,他身上遗传着父亲孙玉厚能吃苦靠双手打拼、养活家人的硬汉子基因。他在黄原市工地上背石头,在铜城大牙湾煤矿挖煤,一般青年人吃不了的苦,他很快便适应了。除了他有坚强的身体,他还有一般青年人没有的丰富大脑。阅读给他提供了精神食粮,他早就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受到了教育,要做保尔·柯察金那样的钢铁战士。通过与苦难的较量,他也有一句名言:劳动,永远是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多么淳朴执着的语言,劳动,只有劳动,创造着价值,体现着自己的人格魅力。

  多年后想起,我在滑石矿五年多经历的日子是幸福的,即便出再多的力,也是甘甜的。说实话,那时自己也有困惑,也贫穷,但劳动让我战胜了贫穷苦难。长期的伏案备课,我不晓得何时患上了高血压,有一次回家返校,给学生上自习,不知不觉脑袋轰鸣,倒在讲台上。醒过来后,我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没有大碍,立即返校,害怕误了给学生上课。身有疾患,带病生存,读书养气,专心投身工作,身强体健,疾病望而却步。我虽比不上孙少平名言灼灼,也算步他后尘,有自己的追求。三

  命中注定,我要不断行走。行走在班级与办公室之间,行走在老家和妻子单位之路上。妻子在学校南60里外的镇卫生院妇产科工作,结婚第二年有了女儿。虽然教书没有肢体上的出大力、流大汗,但要想教好学生,手下多出大学生,就要呕心沥血,容不得半点松懈。要同样如孙少平所说,克服心理上的疾患,抚平精神创伤,斗志昂扬地去工作。

  庆幸,在我人生之路上,读到了《平凡的世界》这部鸿篇巨著,认识了硬汉子圣地亚哥——孙少平,让我的人生有了榜样的力量,催我不断向高山攀登。孙少平伴我在乡下走过了24年。年年当班主任,奔波在题海中,忘记了春夏秋冬,只知来往穿梭于三点一线。我心中却始终有孙少平的影子,他的劳动观、奋斗观时刻激励着我。我虽然当不了英雄,却和未来的英雄们生活在一起。我看到一个个涌动着的青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丝毫不敢懈怠,每时每刻都感到肩上沉甸甸的,我将为他们的成才成人助一臂之力。我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红红的火苗,照亮温暖着身边的青年学生。我的双脚已经牢牢地扎根于三尺讲台,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一千多名走上各行各业的弟子,如我一样找到心灵的归属,这是莫大的荣幸。

  当下高科技飞速发展,我们依然要有孙少平那样的劳动精神,有他那股子拼命劲头。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光荣,无论在何岗位,“躺平”是对困难的妥协,是羞耻的。理想要靠一滴滴汗水去实现,我们要向孙少平学习,从劳动中获得进步,获得新生。

  如今,我退休在家,女儿大学毕业,跟他爸爸一样,自愿到乡下教书。我所在的二中,因为生源减少,被划为初中。女儿去报到那天,自己驾车,带着我给她的新版《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前去报到。我说,读懂路遥的三部曲,养你一身正气,必能站好三尺讲台。女儿说:“放心吧,爸爸!我会向你们学习,做得更好。”望着女儿开车离去,我不免眼睛湿湿的,我曾行走的人生之路,女儿会大踏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