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藏在童谣里的陕北美食

榆林日报 | 2025年01月27日

  童谣像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野花野草,摇曳多姿,绚丽了陕北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在上百首童谣中,关于“吃”的记忆,最为朗朗上口,富有生趣。舌尖轻触,每一味都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味都是岁月的馈赠。

  扁食

  “小扁食,两头尖,下到锅里滚两遍,金勺舀,银碗端,端到堂前敬老天,大人娃娃都喜欢,欢欢喜喜过大年。”

  关于饺子,全国各地的叫法花哨,在陕北民间,饺子被称为扁食,这个称谓最为亲切。

  扁食之名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宋·林光朝《艾轩集·鹊山碑阴》云:“扁食豆羹,名之所聚。布戟列鼎,怨之所满。”元明清也叫扁食。清人王誉昌《崇祯宫词注》记载:“翊坤宫近侍刘某,善治扁食,进御者必其手造。”陕北信天游唱:“吃了一碗扁食没喝一口汤,没打定主意上了人家的当。”

  在陕北,扁食是细饭,最好的美食。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必吃扁食。往年正月初一,父母早早就起床了,响了开门炮,便坐在炕头开始捏扁食,母亲揉面擀皮,父亲捏。陕北人旧时捏扁食,不用擀面杖,只将小面团置于手心,以另一手拇指压之成碗形,装填入馅。动词用“捏”,谓之“捏扁食”。这样制作扁食皮被称为“套壳壳”。我初学捏扁食,就学的是套壳壳技巧,套出来的扁食皮薄厚匀称,圆圆的,像一个个小笸箩,比擀面杖碾压出来的好看,且易包馅料。

  大年初一的扁食馅通常是黄萝卜羊肉馅。馅里放上红葱、花椒、姜粉等调料,淋入热油,顿时满屋飘香。新鲜馅料不可少,和扁食面也有讲究,母亲一般选用头层面粉,用温水和面,反复揉成光滑的面团,盆中盖上湿笼布,饧一会儿,揪成大小几近的面剂子,即可擀皮。上年纪的祖母另有一套烹调观,她强调扁食面要“活活”的,反复揉成死面了。其实,在那些饥馑岁月,无论谁捏的扁食,都是人间美味。

  父亲捏的扁食,状如元宝,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盖帘上。旁边放一摞洗净的钢镚儿,捏扁食时,偶尔包进一个,预测家人新年的福气。谁如果吃出有钢镚儿的扁食,当即乐得眉开眼笑,意味着一年财门大开,大吉大利;谁如果吃出全用肉馅包的扁食,则意味着好口福,有吃禄。父母捏扁食很快,一会儿就捏了满满当当几盖帘,孩子嘴里唱着童谣,争先恐后数着盖帘上摆放了多少扁食。

  煮扁食要好吃不粘不破,非常考验主妇的厨艺,旺火,宽汤,适量加盐,可增加扁食的口感,同时也防止扁食粘连破皮。从小听大人念叨一些烹调技巧,如三开扁食两开面,盖盖闷皮敞锅熟馅。扁食煮进去,开水锅滚三滚,点三次凉水,直至扁食肚子朝天浮在水面,即可捞出装盘食用。扁食吃法也有讲究,生活精致的人家除了蘸汁,还会烧一盆鲜亮的浇汤,用金针、粉条、木耳、油菜和西红柿等食材烩制,浇到扁食碗里,美其名曰金线吊葫芦。

  “包子扁食家常饭,来人待客八大碗。”每逢喜庆节日,接待贵客也吃扁食,新婚翌日早晨,新人必须吃“儿女扁食”,寓意儿女满堂,福禄盈门。冬至也要吃扁食,俗语“冬至扁食夏至面”。榆林有童谣“扁食粉汤,回家养伤”,足见美食可疗愈,可慰藉乡愁。

  麻汤饭

  “麻汤饭灌憨汉,三碗五碗不放碗。”

  萦系着童趣的麻汤饭,是陕北一道风味小吃。

  秋分时节,麻籽成熟,灰褐色的麻籽像顽童在连枷拍打下欢蹦乱跳。麻籽外壳薄脆,肉质香,可榨油,炒熟后味道尤香。在陕北长大的孩子都有偷吃炒麻籽的童年。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丢进饥渴的嘴里,一咬嘎嘣脆响,满嘴香得流油。用麻籽榨的麻油,叫清油,在粗茶淡饭的乡间,清油的香气醇厚而绵长。

  出清油那日,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吃麻汤饭。舀半锅麻汤,加入事先浸泡好的各种豆子、小米、麦仁和麻籽等食材,熬煮成粥状,下入干菜叶和旗花面,最后加入葱花、盐、花椒粉等佐料,香气四溢,麻汤饭口感丰富,营养价值也颇高呢。

  大槐树下的老碗会上,孩子们吃得唏哩呼噜,盆干碗净,意犹未尽哼唱童谣:“麻汤饭姓张,越吃越香!”有人说俏皮话:“麻汤饭,就小蒜,老婆吃咧打老汉!”吃饱饭心情好,夫妻不会大打出手,在陕北文化中,这个“打”字别有深意。

  麻汤饭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传承。默念妙趣横生的童谣,麻汤饭的美味,愈加回味无穷。

  麻渣糕

  “麻渣糕,灶火里烧,人来了,不敢掏,人走了,烧焦了。”

  出完清油所剩的麻渣,不仅是喂猪的精饲料,也可制作麻渣糕。日子殷实一点的人家,要先将麻渣过滤一遍,取出积淀下来的一层薄薄的细麻尘,掺入用酒谷米或者软糜子磨的面粉,蒸熟,搋成麻渣糕。家里人多缺粮的,粗麻渣也一点不剩地碾碎蒸了麻渣糕。麻渣糕呈灰褐色,拿筷子夹一块蘸着用咸韭菜特制的佐料,软糯可口,滋味甚是鲜美,真正暖老温贫的一种厚味。

  寒冬腊月,大人们喜欢烧麻渣糕给孩子当零嘴吃。时隔经年,再度忆起这种美食,恍惚看到我们远去的童年背影,有欢快的童谣在时光深处蓦地响起。

  干炉

  “架架楼、买干炉,干炉娘的没奶头。”

  干炉是陕北镇川一带闻名遐迩的小吃,类似于烧饼,干硬、酥香。儿时赶集上会,得意洋洋骑在爸爸脖子上的小孩谁没有搂着干炉狂啃过?

  干炉是从炉鏊当中烤出来的,内空外脆,久贮不坏,又酥又脆,越嚼越香。据传从前是行军打仗携带的军粮,之后流入民间,充当了商旅的干粮,后因其品质纯正,风味独特,成了风靡一时的地方特产。关中的锅盔、烙面、踅面等美食,在创制之初都是缘于行军打仗的需要。这类食物的共同点就是便于携带、适于存储。一想到骁勇善战的大秦铁骑与驻扎九边重镇的士兵,那么强大的战斗力来自这类军粮,我顿时对那些用巧妙智慧发明干炉、锅盔之类面食的先民们,怀有满腔敬意。

  制作“干炉”,要用温水和面,讲究面硬,在面剂中包一撮加盐干面粉,手压成形,置炉鏊上先烙后烤,直至金黄酥脆。若和面时加油称油干炉。干炉形似圆鼓,中拓小红印,像镌刻了一面鲜亮的小盾牌。过去商旅途经镇川,都要停下来买干炉,品尝镇川碗饦。“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小贩的招徕声,最是诱人。

  清涧城柴市巷有一家镇川干炉店,卖甜干炉和咸干炉两种。每次回故里我都要前去购买。

  羊肉

  “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腥汤。”

  童谣中的羊腥汤,特指炖羊肉。陕北羊肉肥瘦相间、肉质鲜嫩、香味浓郁,是羊肉中的极品,有“肉中人参”之美誉。

  陕北人常说,打平伙的炖羊肉最香。冬寒闲月,乡间最闲,众人凑份子,打平伙。一只健硕的山羊,被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置入锅内焯水,撇去浮沫,再放入花椒、红葱、干辣椒、地椒叶、盐等佐料,文火炖煮。等待羊肉烂熟的功夫,陕北汉子就着锅盖缝隙袅袅逸散出来的奇香,沉醉在信天游中:“前三天听见你后四天来,一碗羊肉直放坏……”

  陕北羊肉十里飘香,与地椒叶有关。在陕北的向阳山坡草地到处贴地匍匐而生一种植物,叫地椒。地椒枝蔓横生,卵形叶片,散发奇香,初夏盛开淡紫小花,俗名“百里香”。陕北的山地羊啃食地椒,肉质自然少了腥膻味。羊肉鲜美,童谣亦唱道:“香不过的羊肉,亲不过的娘舅。”

  羊肉面在陕北美食中极具盛名,绥德四十里铺羊肉面尤其驰名,门店几乎遍布全国。我曾数度专程到田庄羊肉面店和延安嘉陵桥头的羊肉面店作饕餮客。羊肉面大多是羊肉揪面片。羊肉鲜美肥嫩,不腥不膻,手揪面片薄厚均匀,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开。

  陕北吃羊肉一般是现宰现吃,新鲜羊肉如果吃不完,就自然风干,久储不坏。黄土高原的风,信马由缰成就了一道美味“风干羊肉”。较之新鲜羊肉,“风干羊肉”风味独特,经过秋冬的阴干,口感筋韧鲜香,蕴涵有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岁月凝结的味道。

  风干羊肉剁荞面是闻名于陕北的风味小吃。在靖边、横山和吴起一带,尤为盛行。靖边风干羊肉剁荞面最是一绝,曾在榆林名小吃大赛中荣获金奖。风干羊肉剁荞面最好配上腌菜酸汤,泽蒙儿热油炝香,添入适量腌酸菜汤,烧滚入味,浇在剁荞面碗里,屋内顿时浓香四溢。端一碗暖心又暖胃的风干羊肉剁荞面,大快朵颐,品的却是深沉而浓郁的乡情。

  小米捞饭

  “雁咕噜雁咕噜摆溜溜,小米捞饭狗肉肉,你一碗,我一碗,剩下你娃没碗碗,拿起个碗碗没瓜瓜,拿起个勺勺没把把。”

  捞捞饭是陕北家常便饭,将小米或者黄米下到水里,米粒灿开至半熟时,捞到盆里继续闷熟,余下的喝米汤。米饭香弹,米汤热乎,一米两吃。清涧河流域这首童谣以比兴手法,描绘这餐饭的不寻常,香喷喷的狗肉下饭,是来人待客的丰盛佳肴。

  另外一首童谣:“捞捞饭,煮公鸡,大女子寻了个猴女婿。”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盛产谷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一日三餐食用杂粮居多,尤其小米艳压群芳,成为名副其实的当家主粮。陕北巧妇擅长粗粮细作,将小米煮粥、摊黄、蒸米馍,营制婴儿吃的米糊,用巧思和人生智慧将一种简单食材做出了丰富可口、滋味悠长的美食。

  在各类小米美味中,小米捞捞饭堪为家常主打食品。终年四季吃捞捞饭,难免会厌食。为了哄劝小孩吃饱饭,母亲和祖母们即兴随口编一首童谣:“捞捞饭,煮鸡蛋,爱得憨狗儿圪蹴起。捞捞饭,煮鸡蛋,吃得乖娃往起站!”劝食童谣短小精悍,活泼风趣。

  记得童年时听母亲唱过一首童谣:“捞捞饭,打豆腐。锅头坐个光脑你二舅舅。没好吃,炒屁吃。屁焦兰,熏得你二舅舅大刮(跑)兰……”那是一个鲜活生动的游戏场景,母亲脚背上站着牙牙学语的孩童,晃晃悠悠荡秋千,咯咯的欢快笑声,伴随着幽默风趣的童谣,响彻童年时光。那碗童年的捞捞饭,被母亲拌进去腌韭菜和熟猪油,喷香扑鼻,是舌尖上交织的人生况味。

  豆腐

  “捞捞饭,打豆腐,锅头坐个老害货,想吃两碗热豆腐。”

  磨道里,毛驴慢腾腾地转着圈。祖父哼唱着童谣磨豆腐,一边抡起木勺将泡胀的豆子喂到“磨眼”里,豆浆像洁白的牛乳顺着磨牙缓缓倾流到木桶里。宽大的灶台,黝黑的大铁锅,氤氲在热气腾腾的雾气中。在陕北乡间,几乎家家户户熟稔掌握浸泡、研磨、滤浆、煮浆、点卤等一套制作豆腐的工艺。

  犹记儿时吃豆腐的热闹场景。新鲜的豆腐色泽玉白,嫩软、韧细,就着用蒜泥、陈醋、油泼辣子调制的蘸汁,入口爽滑醇香,余味甘美绵长。一年到头粗茶淡饭,可以尽情吃饱的豆腐宴,令阖家精神振奋。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唱:“水咕咕,洗屁股,洗了屁股穿花裤。穿上花裤请二姑,请来二姑吃豆腐。”陕北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家里没有好酒好肉,即使只用一块豆腐招待客人,也会隆重得像参加重大聚会,甚至连小孩也要洗干净穿上花裤,迎接客人。

  陕北各地豆腐都有特色,榆林豆腐尤其闻名遐迩。桃花水的传说,无形中为榆林豆腐增添了仙气缥缈的意境。榆林菜谱中著名的豆腐宴,活色生香,令饕餮客们百吃不厌。

  钱钱饭

  “捣呀捣呀捣钱钱,捣来钱钱过大年。”

  钱钱饭,就小蒜,最是乡间开胃餐。小蒜春秋两季才有,陕北谚语:二八月小蒜,香死老汉。而钱钱饭,几乎一年四季离不了。

  钱钱饭是一种用小米和压扁的黑豆熬制的稀粥。把黑豆或黄豆在水中浸泡数小时,泡软捞出沥干,在碾子上压成扁状。或者放在捣蒜石臼里捣,捣扁后的豆子颗粒宛如古代铜钱形状,故得名“钱钱”。

  童谣中所唱捣钱钱,正是大年腊月尽头,扫房子、磨豆腐、宰公鸡、蒸年馍,年货已备办,只等过新年。闲下来,家家户户坐在热乎乎的暖炕上捣钱钱。捣钱钱的工具是石臼,乡间多得是,用来捣蒜、捣花椒,也捣黑豆钱钱。

  大凡一个地方家喻户晓的美食,总是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煮了个钱钱哟下了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电影《人生》中,刘巧珍提着篮子轻盈地出现在镜头中,明快的信天游和着钱钱饭的香气,经久缭绕在观众的记忆里。

  相传钱钱饭颇有些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逢金兵犯乱中原,岳飞奉命北上讨伐。正值秋季阴雨连绵,金军仓惶逃命时所带粮食被雨水浸泡发胀后,撑破口袋洒落一路,又被人踩马踏车辙挤压成一个个扁扁的小豆饼。南宋主管军需粮草的士卒,征粮困难,便将沿途淋漓洒下的小豆饼仔细扫起收拢,用水洗净,倒入锅中煮熟,再佐以青菜草根,犒劳三军。岳飞觉得那一颗颗小豆饼饼犹如小铜钱的形制,遂叫它“钱钱饭”。

  钱钱饭好喝,有一种天然油气格生的香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温驱寒功效,是陕北人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碗美味。

  “葱花花,油点点,芝麻碟碟,姜片片,羊肉饸饹,糕角角,我娃是个福蛋蛋。”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最懂顺应万物,逢熟吃熟的饮食法则。大美若素,食之味甘,藏在童谣里的陕北美食,是这方厚重山水创造出来的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美食慰乡愁。人类对家乡的记忆,语言与味觉同样深刻。离家时日久了,每每在意念中轻吟那些有关美食的童谣,仿佛童年并未走远,恍惚间缩短了他乡与故乡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