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乡村振兴

95后“新农人”宋香:

小药材做成大产业

榆林日报 | 2025年01月13日

  “中药材远志、黄芪、黄芩等耐旱、抗冻且生命力顽强,在陕北地区种植再合适不过,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可观,前景光明。”绥德县天川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宋香娓娓道来。

  宋香是一名95后,2020年大学毕业,踏入西安一家中药材公司,开启了系统全面的学习之旅,逐步掌握中药材加工全流程技术。2023年,她毅然辞去令人艳羡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石家湾镇范石畔村,助力父母操持中药材产业。看到家乡不少田地撂荒,村里妇女大部分时间闲着,她决定为家乡做一点实事。

  “我大学期间学的专业是生物技术,属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方向,想着学以致用,和朋友一起创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宋香说,2024年3月,她注册成立了天川中药材有限公司。目前,在绥德、清涧、子洲、吴堡等地建有7个中药材初加工厂。

  2024年春季,宋香在各加工厂周边流转土地达1500亩,年土地流转费用3万元,主要种植黄芪、黄芩、柴胡、远志、赤芍等7种中药材。这些中药材生长周期约5年,其间管护相对简易,以人工除草为主,预计每亩平均产量在600—900公斤。

  “2024年远志鲜条收购价每公斤38元,收购量达1000吨。初加工环节依靠人工抽筒,雇佣工人350名,年发放工资60万元。”宋香介绍道。

  创业初期,宋香面临诸多挑战,开货车、验货收货、搬运装车等工作都需亲力亲为。从女大学生到乡间新农人的角色转变,她从未言弃,努力练就全能本领,应对创业路上的重重难关。

  “远志从原料到半成品,需历经鲜货处理、晾晒、抽筒、分等级、烘干等流程,每一步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尤其是晾晒环节,湿度把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抽筒完整性。1000吨鲜货可产出干货100多吨,每公斤售价480—680元,产品包产包销,安徽、河北、山西等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说话间,宋香将初加工后的远志有条不紊地分层放入智能烘干机,进行除湿作业。

  此外,白菊兼具易管理、低投入、高回报、产量高的特性,药用与观赏价值并存。2024年,宋香免费向村民发放5000株种苗,花开后按市场价回收。每株白菊可产0.5公斤干货,每亩可种植3000—4000株,一年后便进入盛产期。

  当前,宋香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已形成“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的成熟发展模式,集种植、管护、初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已初步构建。公司种植中药材采用撒播方式,全程不施化肥,坚守绿色管护理念,全力保障药材品质纯正优良。

  “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草药叶与根的价值,研发一系列衍生产品,持续延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精心打造品牌形象,充分激发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热情,带动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谈及后续发展规划,宋香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