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玉生在吹奏唢呐。王姣 摄
在冬日萧瑟的黄土高坡上,一阵唢呐声划破了乡村的宁静,唢呐声时而欢快,时而悲凉,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绥米唢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党玉生的日常练习场景。今年54岁的党玉生,与唢呐结缘已有30多年。寒来暑往,从青丝到白发,他对唢呐的热忱从未消减。
在陕北,逢年过节,或是遇到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唢呐是少不了的演奏乐器。浓厚的民俗氛围,再加上长辈们演奏的唢呐乐曲美妙动听,让年幼的党玉生对唢呐心生向往。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吹唢呐的能手,8岁左右我就跟着他们,帮唢呐班子打打下手,顺便学艺。”党玉生回忆道,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学唢呐成了村里年轻人谋生计、寻出路的热门选择。党玉生的爷爷和父亲凭借精湛的演奏技艺,组建的唢呐班子备受乡亲们的青睐,也为党玉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从基础的敲锣打鼓,到复杂的唢呐吹奏技法,他一步步稳扎稳打。在父亲近乎严苛的教导下,党玉生练就了扎实的功底,近百首民俗庙会曲牌烂熟于心,吹奏风格独特,情感充沛,19岁便自立乐班,声名渐起。
对党玉生而言,唢呐绝非一件普通乐器,而是他情感的寄托。他认为,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那些曲子里有他的人生百态、喜怒哀乐。说话间,党玉生拿出了陪伴他数十载的两支唢呐,还有一面羊皮小鼓、一对小镲和一面锣,这些“老伙计”见证了他学艺的艰辛、演出的辉煌,更承载了他人生的跌宕起伏,早已与他血脉相连、难舍难分。
出于对唢呐纯粹的热爱,党玉生毅然决然担起传承重任。“靠着唢呐,我养活了一家人,更收获了满心欢喜,这么好的东西,可不能丢!”谈及传承,党玉生语气坚定。他深知,学唢呐需天赋、热情、耐心与毅力兼具,要日复一日地苦练气息控制、手口配合,钻研吹奏技巧。多年来,党玉生毫不保留地将这门手艺教于他人,不管是谁来学习,他都会热心授艺。截至目前,已有近30人拜入他门下,十几人已顺利出师,独当一面。
时代在变,传承方式亦需革新。党玉生深知,往昔口口相传的方式虽然保留了精髓,却难以适应现代需求。于是,他早早送儿子去专业院校深造,还引入专业乐谱教学,拓宽传承路径,让古老唢呐与现代音乐教育接轨。
时光荏苒,三十余载岁月沉淀,不仅赋予了党玉生对唢呐技艺的深刻洞察,更铸就了他守护唢呐艺术的坚定信念。现在的党玉生,仍积极投身各种文艺演出、公益活动,用唢呐的旋律为群众带来欢乐。同时,他的徒弟们也深受其感染鼓舞,紧跟时代步伐,巧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唢呐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唢呐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
从艺半生,党玉生不仅是一个唢呐演奏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更是一个非遗守护者和传播者。他坚信,在绥米唢呐传承人的坚持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这一传统艺术会焕发出更加强烈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唢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