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横山区赵石畔镇杜羊圈村:

“良种+良技” 旱地种出“吨粮田”

榆林日报 | 2024年12月21日

  收割好的玉米粒正等待装车。刘香 摄

  

  今年秋,在横山区赵石畔镇杜羊圈村的一块宽幅梯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玉米,玉米地是由榆林鱼果香农业有限公司运营的,公司负责人张生满告诉记者:“我们的玉米已经提前联系好了宁夏一家客商,这里收获够一车,他们就派人来拉走。在田间地头就把玉米卖了。”谈话间,宁夏客商打来电话,张生满把银行卡号拍照发过去,一会儿功夫,十万元玉米收购订金进入了张生满的账户。

  而在不久前,陕西省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张生满负责运营的榆林鱼果香农业有限公司荣获2024年全省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种植能手”称号,并获得十五万元奖金。

  今年,张生满把公司从村集体流转的上千亩土地种了密植玉米,看着玉米苗长得密密麻麻,村里不少人质疑:“种得那么近,能成活吗?肯定都是空秆秆,结不出玉米棒。”秋天,大家看到张生满的玉米地里,玉米秆上长满了玉米棒,且个头匀称、粒粒饱满。大家才不得不感叹:“还是科技的力量大!”

  据介绍,在市、区农技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这些密植玉米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现代化、高科技。玉米种子选用先玉1483、迪卡159、榆单896等高产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耐密、抗倒、优质、后期籽粒脱水快、宜机收等特点。用旋耕机、驱动耙、联合整地机等机械对土地深翻30厘米以上,精准耕整。用公司今年购买的带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和气吸式玉米精量点播机,一次完成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播种密度从每亩3000株—4000株提高到约6500株。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保证水肥通过像毛细血管一样的滴灌细管,对每一株玉米进行精准浇水施肥。滴水出苗、杂草防除、化控防倒、一喷多促、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让玉米种植在管护方面得到科技加持,真正做到了精耕细作。

  杜羊圈村有程家沟水库和杜羊圈水库两座水库,水源充足,光程家沟水库就可以满足附近5000亩山地(包括榆林鱼果香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1000亩土地)的灌溉。高抽站的建成,让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得以实施,宽幅梯田、四通八达的道路、全程机械化,张生满只要在农忙的时候雇用几个人帮忙打理,就可以轻松管理上千亩土地的种植。

  “这次我们从咸阳租来的这台籽粒收割机,机身小,适合山地作业。收割一亩地费用70元,几天就可以收割完成,收完不用储存晾晒,直接卖掉,省时省力省工。”张生满说。

  2021年,杜羊圈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股民”的运作模式,通过村集体把土地流转起来,交给榆林鱼果香农业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科学种植。公司把流转的果园、土地,14台大型农业机械,2个300吨冷库,以及2座库存400万立方米的水库充分盘活,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成绩喜人。2022年,村民分红301700元,2023年,村民分红375645元。

  “今年,玉米产量高、长势好的地块,亩产可以达到1吨,长势略差的,亩产也可以达到800多公斤,除去种植成本和分红,今年收入不错。”张生满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榆林地处黄河流域上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严重受到水资源制约。全市1434万亩耕地,其中旱地就有1092万亩。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让农田不再“饥渴”,是榆林农业生产的必答题。为此,榆林出台《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榆林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陕西新粮仓”,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2022年起市上累计投入6.377亿元旱作节水专项资金,已建成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计划到2025年,全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滴灌面积95万亩,新增补灌面积9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面积115万亩。

  地处南部山区的杜羊圈村,旱地梯田种出“吨粮田”,意义重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旱地能创出更多“吨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