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一首陕北民歌的美感与智慧

榆林日报 | 2024年12月18日

  无意中听到一首陕北民歌《谈不成恋爱交朋友》,其词曲并茂,具有诗经艺术的美感与处事哲学的智慧。

  “你给谁纳的一双牛鼻鼻鞋/你的那心思我猜不出来/麻柴棍棍顶门风刮开/你有那个心思把鞋(hái)拿来//一座座山来一道道沟/我照不见那妹子我不想走/远远的看见你不敢吼/我扬了一把黄土风刮走//山挡不住云彩树挡不住风/连神仙也挡不住人想人/长不过个五月短不过那冬/说是难活不过人想人//你在那山来我在那沟/咱拉不上那话话就招一招手/捞不成那捞饭咱焖成粥/咱谈不成那恋爱咱交朋友。”

  这首歌里有诗经里的节奏之美、比兴之美、原生态之美。

  诗经文字雅致,是中国诗歌文化的源头。孔子鼓励学生要学诗、读诗,“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作家蒋勋曾说,诗经的歌声和韵律,至今流传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诗经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尤其是《风》的那部分,如说《关雎》《氓》《静女》等。这些诗歌结合地方风俗、民间故事,从不同角度书写爱情,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时至今日,依然能在现实中找到回应。如《关雎》里男主对窈窕淑女的寤寐思服,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内心煎熬,与这《谈不成恋爱交朋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歌是根据内蒙古歌曲《送亲曲》改编而来,以漫瀚调为主,曲调悠长动人,展示出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织的细腻与旷远。歌词也很值得品味,通过比兴手法,描写“我”的追求、试探、猜想、失落、豁然的情感变化,把对爱情的那种求之不敢、求之不得、求而有憾、有憾不怨的心路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朴实生动,有一种原生态的美。

  美是什么?一个朋友说,美就是美感。对!就是对事物美的觉念、感受、认知、投影。这首民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刻意迎合,让人听其曲调悦耳,看其歌词赏心,有一种画面和情感上的美感。

  除了美感,这首民歌也蕴含着处事的哲学智慧。

  所求非所愿,所得非所求,所求不相同,此时“捞不成捞饭焖成粥,谈不成恋爱交朋友”,给我们予以处事之道的启发,如同一句谚语“生意不成仁义在”,显示出一种对伦理、道德、价值、秩序冲突难题的高超处理方式,那就是和合共生!

  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非和即战,而是能够和谐相处、融合共存、和合共生的,这实际上是对于零和博弈、丛林法则、马太效应的一个正面示范。

  和合共生,既具有艺术水准,又具有普世价值。这是我们面对内心、面对社会、面对自然时应该有的理念和原则,它传达了一种多元的、融合的、包容的价值取向,这种处理“异”的艺术与胸怀,不仅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小至人际,大至国际,皆可借鉴。

  有人说这首歌的曲调是对《送亲曲》的抄袭复制,但我认为,文化的创新就在于交融新生,赋予新的生命力,把内蒙古的曲调与陕北的大地相结合,产生新的韵味,并能广为流传,给人们创造精神食粮,这就是价值所在,当然,要向原著致敬,注明出处的同时,要善于发现、挖掘地方艺术宝藏,敢于推陈出新。比如《东方红》是依照《白马调》的曲子改编而成,后来传唱全中国,实际上是给了《白马调》第二次生命。

  我们常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通过一首民歌,对其所产生的源头、所反映的现实、所展示的美感和智慧,有了新的认知解读,并且激发兴趣,由此产生热爱,从认识觉察到这是我们的好东西,再到这是我们不能丢而且必须发扬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的底气,这实际上就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开端。

  再闲扯两点:一是在歌词的内容上,这首歌还存有不同的版本,实际上我希望能够把第二段里的“妹妹”改成“哥哥”,从女方视角来表达心意,与第一段男方视角形成回应,让这个意境更有张力。二是解读这首歌词,单从爱情角度出发有些狭隘了。屈原《离骚》里“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实际上也不是写爱情的。诗经《氓》里的男子不一定是渣男,也可能是一方诸侯;女子也不一定是爱定情坚的花痴,也可能是怀才不遇的谋士。因此,爱情也只是一个意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