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沟缺水。
槐树沟人吃水,要走二三里路去取,用肩挑,用毛驴驮,祖祖辈辈不曾改变。周围村庄的老百姓调侃槐树沟人,从生来到离去,一准儿没洗过澡。槐树沟人讪讪地笑,也不反驳,毕竟这是弊端。
槐树沟土地多,家家产粮多,吃饭不是问题。只因为缺水,年轻人不好找对象。百十户人家的大村子,陆陆续续地搬迁,现在也没几户人了。
听村里老人说,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后来用黄土封了,不再用。究竟是什么原因,村里人讳莫如深,谁也不愿说。家旺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弄明白缘由。
据说清朝末年,槐树沟有个后生叫天喜,跑内蒙古牧区做皮毛生意,腰包慢慢鼓起来了。那时,槐树沟也缺水。天喜从内蒙古请来风水大师,在槐树沟的山头上转悠了三天。风水大师说,在村东头打井,必有旺水。天喜就雇人打井,没一个月,果然出旺水了。夏去冬来,满村子人用水,井水总是那么深,总是用不完。
天喜在水井旁修建了一处面南背北的三进四合院,木雕石刻,碧瓦朱檐,很是气派。有一天早上,来人挑水,看见天喜在井里扑腾。众人一起上手打捞,出井的天喜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疯疯癫癫,绕着水井兜圈。有人说,天喜冲撞了水龙大王,水井要封掉。天喜找不到井口,就在村子里兜圈。兜来兜去,就穿上羊皮坎肩,跟着路过槐树沟的驼队,朝内蒙古的方向走了,从此再没回来。
后来,槐树沟人试图挖过井,每挖一眼,或深或浅,都能见水,只是井水又咸又苦,不能做饭,不能洗衣,也不能浇地。槐树沟人又想起那口封掉的古井。有人站出来说,那口古井晦气,不要动心思。于是,没人再尝试。
家旺也是当年讨不到媳妇儿,被迫走出槐树沟的后生,一番摸爬滚打,扎根城里,有了自己的公司,日子过得蛮滋润。年逾五旬,家旺越发惦念槐树沟,他想收拾一下槐树沟的老屋,偶尔回去住几天。他不忌讳那口古井,在村东头找了好久,才找到那口古井。挖掉封土,终见井口,上窄下宽,像个酒葫芦,用规整的石块砌成,清澈的井水,照得见人影,解决了家旺修缮老屋的用水问题。那天,带回来的桶装纯净水用完了,家旺试着喝了几口井水,清冽、爽口,没有啥怪味。
收拾好老屋,家旺顺手带了一瓶古井的水进城化验水质,检测出一个惊人的结果。古井的水是优质矿泉水,不仅可以饮用,而且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家旺盘算了很久,再次回到槐树沟,找到村支书。
“我想在槐树沟建厂,做天然矿泉水。”
支书皱了皱眉,没说话,使劲地搓着手。
“本来,我是想一个人干的。想来想去,还是实行股份制好,槐树沟人家家有份。有钱的出钱,没钱的投劳力,年底按劳力按股份分红。”家旺说:“只要走出去的人能回来,咱槐树沟就复活了。”
“这主意倒是不错,能成吗?”
“这么好的水,肯定有市场。”
说干就干,这是槐树沟人的风格。可村里留守的老人们不干了,说惹恼水龙大王,再给村里人降罪怎么办?他们一起出面阻拦,态度强硬,局面弄得很僵。
家旺极有耐心,挨家挨户拜访,消除老人们的疑虑。“我给水龙大王做好工作了,不会有事的。若有什么事,家旺一个人担着。”话都说在这个份上,老人们也不好再阻挡了。
槐树沟走出去的人,有回来热情参股的,也有冷眼观望的。一年后,矿泉水上市,市场热销,供不应求。年底分红,人人脸上笑开了花。耄耋老人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红票子,激动地说:“这世道真的不一样了。”
家旺说:“这只是个开头,好日子还在后面呢。村东头田喜家的老宅院,有上百年的历史,虽然残垣断壁,但主体完好。要是大伙同意,咱一起拾掇拾掇,以旧修旧,可以做客房。扩展外围,建澡池,引入古井水,加热,可以泡温泉。有厨艺的,开几个小餐馆,专营槐树沟特色小吃,就更红火了。咱槐树沟离国道不远,肯定能吸引游客。”
村支书当场拍板,全力支持家旺。观望的村民坐不住了,纷纷回来了。
槐树沟就这样热闹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