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就业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应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挑战的创新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末,全国农民工较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增长2.7%,显示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度。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691元,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增长3.6%,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仍面临诸多挑战。从需求侧看,农村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供需匹配效率偏低,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而新兴服务业就业门槛较高。从供给侧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老龄化趋势限制了就业选择和机会。从社会保障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足,劳动力社保参与率低,城乡社保差距大,医疗负担重,养老问题凸显。未来应从多方面着手,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农村长效增收机制。
创造需求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轻纺、食品加工、手工制品等产业在县域布局,快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深入挖掘县域经济潜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包括网店运营、直播带货、农村物流等。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和支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提升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提升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和竞争力。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技能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制定差异化就业扶持政策和培训计划。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如残疾人、低保户等,实施更加精准的就业援助措施,如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确保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管理,在乡镇、村等基层单位设立劳务服务站点,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监测和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完善体系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应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监察和权益保障,确保农村劳动力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合法权益,如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劳动力全面覆盖,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建立常态化就业帮扶机制,特别是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定向支持措施,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普惠金融服务网点、推广智能化金融服务设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为农村劳动力创业融资、收入管理和资金结算提供便利。(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