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综合

榆林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榆林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着力解决群众异地就医和看病难问题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也是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的重大民生项目。近年来,榆林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建设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的重要抓手和推动民生领域改革的关键一招,高质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着力解决群众跨区域看大病重病的需求,减轻就医负担,提升就医获得感。今年1—7月份,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微创手术人次、四级手术人次和病床使用率等主要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1.87%、22.06%、37.70%、53.47%、82.31%和3.95%,平均住院日和药占比同比下降15.29%、34.93%,外转就医人数大幅下降,周边及外省来院就诊患者大幅增长,就医患者覆盖陕西、内蒙古、山西、甘肃、山东等23个省区,实现了医疗资源优质扩容、深度下沉,带动榆林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积极促成项目落地

  突出三个“高”

  高规格推进。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统筹谋划项目申报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务会、民生月度推进会议,持续加强要素保障,确保项目申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经多轮次沟通协调、调整优化,形成了榆林市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高质量合作。西安交大一附院与榆林市第二医院以“分院区”模式合作共建省内唯一一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西安交大一附院为输出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为依托医院,根据“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整体接管、分院模式”的方针联合共建,在现代化医院管理、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深度下沉、同质发展。

  高水平建设。榆林医院以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圈为目标,形成辐射陕甘宁蒙晋周边13个城市、101个县市区、2000多万群众的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建成“立足榆林、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一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的医疗服务。项目分两期建设,规划床位2400张,计划到2026年,输出医院与依托医院在文化、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将完全实现同质化,并将肿瘤、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骨病四个学科建成辐射陕甘宁蒙晋的国家级区域诊疗中心,大幅度降低相关病种的外转率;到2027年,依托医院高质量建成“引领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区域的医学发展、辐射中国西部地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肿瘤、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和骨病四个学科达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水平,其他学科基本达到与输出医院同等水平。

  全面推动同质发展

  注重三个“新”

  创新管理运行体制。从顶层设计上同质化管理融合互通,调整医院会议制度和议事程序,规范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领导碰头会、院例会等流程,打造科学化管理新模式。按照“大中心+科室”运行模式,实行“双主任+双护士长”工作机制,促进两院区协同发展。学科建设方面,输出医院派驻人员为学科特聘主任,负责学科发展,平移输出医院先进医疗技术,带动学科科学研究及教学水平;依托医院原科室主任配合特聘主任开展工作。行政管理方面,输出医院派驻人员为行政部门特聘主任,负责引入输出医院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完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行政工作;依托医院原科室主任配合特聘主任开展工作。截至目前,8个临床科室和3个行政职能科室已实行“双主任制”,2个临床科室已实行“双护士长制”。

  创新人员互派方式。为加快实现融合发展,通过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由输出医院选派50名骨干长期驻榆工作,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40%,博士占比28%。柔性引进来榆指导工作专家1200余人次,全面提升榆林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管理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教培机构对榆林卫生人才开展培训,分层分类按需传授,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及专科人才培训,以高质量授课产出高质量成果。启动“造血”计划,成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榆林市人才培训基地,利用5年时间,为榆林培养不少于1000名优秀医疗卫生人才,首批120名学员已经在输出医院开展学习。启动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伴飞计划),159名学员进入预科班,其中博士64名,硕士95名,覆盖32个科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力。开展人才储备,首批招录人员126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120名,90人在输出医院进行规范化学习。先后选派医疗、医技、护理、管理、科研人员149人到输出医院学习培训,通过全方位的现场培训,有效提升了榆林医院医生的规范化治疗能力和水平。启动名医计划,邀请权威专家开展“大家名医讲坛”系列学术活动,来自西安交大一附院的专家围绕有组织的科研、医疗科学管理、学科提升计划、教学组织实施、疑难病例剖析等方向答疑解惑,促进两院发展在更深层次上的融合。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三个“升”

  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榆林市发病率高、外转就医集中的病种,全面平移输出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推动榆林医院形成“4+2+N”发展模式,即“四中心二平台”(心脏中心、肿瘤中心、肾病中心、骨病中心,手术平台、诊断平台),并逐步覆盖神经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形成同质化、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推行日间手术、舒适化诊疗、5G远程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等服务,开设肿瘤早筛门诊、不孕不育门诊、垂体专病门诊、麻醉科门诊,建立肿瘤日间化疗病房,开展周日胃肠镜检查服务,不断提高榆林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引进全球先进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骨科导航手术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已成功实施64例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等,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诊疗服务。开设了特需门诊,累计33个专科、79名专家、980人次特需专家出诊,累计接诊患者7271名,一站式解决复杂疑难患者的多次就诊问题。

  危重患者救治率得到提升。针对以榆林为中心周围300公里内医疗机构没有心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的现状,成立介入血管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填补了榆林医疗学科建设版图空白。开设仅10个月,介入血管外科完成疑难危重手术1748台,心血管外科完成疑难复杂手术99台,开展泛血管疾病手术2479台,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求医路程远、复诊不方便等诸多问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推进以来,榆林医院医疗技术取得突破性成就,累计开展新医疗新技术159项,其中世界首例2项、国内首例2项、西北首例1项、国内先进技术32项、省内先进技术66项、陕北及榆林首例161项,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有效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依托输出医院强大的技术支撑,榆林医院先后承办了国家区域疗中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临床新进展国际讲坛、首届陕甘宁蒙晋胃肠道肿瘤国际研讨会等多起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搭建起榆林同国内外先进地区交流对话的平台。

  文/苏梦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