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黛缓缓后移,白云似绸山腰飘绕,大巴车沿着水雾氤氲的盘山公路向山巅目的地蜿蜒爬行着,我躲在大巴车的最后排,阅读着自己的秧歌讲座稿。一位同行摄影爱好者的连连惊叹,惊醒了一路辗转奔波、疲惫犯困的大家——从“西北革命策源地”陕北绥德来“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参观学习的“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班中老年同志。
将目光移向车窗外,看到了上述的山势云景,一面巨型立体多棱角、中间镂空的五角星里镶嵌着金色的镰刀斧头,镰刀斧头的斜上方岩石般的旗面上,井冈山三字如挺立不朽的红军战士的金刚之躯,扑面撞进了大家的眼帘。目的地到了,我心里怦然涌满了夙愿得以实现的无比喜悦。
来之前,绥德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负责人问我有没有时间来此调研学习,听到“井冈山”三字,我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大巴车蜿蜒着继续向更高处的目的地行驶着,导游不停地介绍着井冈山的位置、面积、海拔高度、乡风民情,以及红米饭、南瓜汤,还有1927年秋冬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和收编袁文才、王佐这两个“山大王”的故事;介绍着“朱毛”红军会师,巍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永远不倒的旗帜;介绍着当年反围剿中鏖战五百里,茨坪、茅坪、大井、小井、七溪岭、五大哨口、罗霄山脉和黄洋界每一座山峰上红军战士鲜血染红杜鹃花的故事。导游说着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他深情的歌声把我拽回了少年时代。二十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我只有十来岁,但只要河对面的水电站放电影,不论是炎热酷暑还是寒冷夜晚,我都会跟着大人一次不拉地去观看,刻在脑海里至今难忘的就是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和拍成电影的革命样板戏《杜鹃山》。《闪闪的红星》我看过无数遍,每看一次,小小的我都会热泪盈眶,都会热血沸腾,都会和小伙伴们在山里砍柴闹草时玩扮演“潘冬子火烧胡汉三”“潘冬子棉衣浸盐水给红军送盐巴”的游戏。我是唱着“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前赴后继跟党走,砸碎万恶的旧世界,万里江山披锦绣……”考进县文工团的。进了文工团,我又在学员班实习排演的现代戏《杜鹃山》第七场“飞渡鹰愁涧”里扮演过田大江的角色。“飞渡鹰愁涧”是一场飞渡突围、与白匪团丁厮杀恶战体现高难度技巧的武戏,田大江是那场戏的主角。多少年来,我为人处事和干工作、搞事业的精神支柱潜意识里都是从“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的潘冬子和“勇战白匪军”的田大江那里效仿来的,也可以这样说,在我懵懂的少年时期,“潘冬子”和“田大江”的革命意志潜移默化了我的“三观”。我隐隐感觉到了潜藏在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丝剥离不开渴盼来井冈山参观学习的情愫!
我在网上查了“潘冬子化盐成水”的故事原型和《杜鹃山》的剧情概况:1927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周边湘赣的国民党军就严令一粒盐也不能运进山去。因为缺乏食盐,红军官兵身体出现虚弱状况,讲话中气不足,训练浑身无力。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广大革命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加入食盐的运输战中。时任茅坪工农兵政府妇女委员的聂槐汝发明了一种新的运盐方法,她拿出平时舍不得穿的新棉夹衣,在盐水中浸泡后放在火盆上烤干;第二天,就穿着这件棉夹衣假扮成回娘家的媳妇,躲过敌人的盘查,找到红军队伍。当聂槐汝第三次进山送盐时,还是被敌人发觉并逮捕,一番严刑拷打后,年仅21岁的聂槐汝被枪杀。
《杜鹃山》讲述的是党从井冈山派柯湘到湘赣边界的杜鹃山领导一支农民自卫军。途中柯湘被捕,恰巧被自卫军营救。自此,柯湘担任了自卫军的党代表。她宣传党的政策,团结群众,不断扩大武装。地主武装头子毒蛇胆勾结自卫军中的叛徒温其久,抓住雷刚的义母,诱雷刚下山,妄图一举消灭自卫军。柯湘识破敌人的毒计,主张用敌进我退的办法,会合主力,粉碎敌人的进犯。雷刚不听劝阻,莽撞下山救母,结果中计被捕。柯湘率尖刀班救出雷刚母子,清除了叛徒,改造了这支自发的农民自卫军。
上到井冈上的当晚,我们冒雨来到露天的红军剧场,观看了实景剧《井冈山》的演出。戏的悲壮与大雨倾盆的实景交汇、交融、交错,让我们观看了一场历史与现实重叠、肉体与灵魂共燃、艺术与生活同辉、情感与责任互励的惊天地、泣鬼神、激荡肝肠、震撼心魄的生命之剧。
那晚回到旅店,躺在床上一夜未眠,思绪被那场艺术和生活搅混在一起的实景演出感染得“硝烟弥漫”!我也编导过一些舞台情景剧,清楚把无形散状远去了的漫长巨大的史诗故事,在有限的时空里给予典型化的具象呈现,是多么的不容易!可那毕竟是再现的艺术,毕竟是化虚为实的“戏”,毕竟跟流血牺牲的真战场没法相比,毕竟还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当年井冈山保卫战、反围剿战、突围撤离战中牺牲了近五万年轻红军指战员们,他们才是永垂不朽、感天动地、千古长存的英雄!
参观烈士陵园时,面对二楼挂满墙的二十几岁就牺牲了的年轻指挥员相片和15744名有名字的红军战士,我感到一阵气短心悸,一阵头晕眼黑,我闭上眼睛默哀了许久,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有名字的烈士他们的英灵永刻在了陵园二楼的墙壁上,无名的三万多名年轻英烈,他们的灵魂现在何处?他们看到了自己为之流血牺牲换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展、壮大、振兴、富强,走进新时代、走向伟大复兴了吗?
我们站在黄洋界保卫战的最高峰,听着导游敬畏而虔诚的讲解,俯视着脚下云雾缭绕、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故地,脑海里浮现出了伟人重上井冈上的词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品味着伟人这气吞山河的词句,体悟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浩荡胸怀,思索着今天的我们,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去学习继承、弘扬这些革命前辈们创建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呢?蓦然抬头看见了满山挺立、肃穆庄严的竹松,脑海忽地灵光一闪,那不就是井冈山上牺牲了的三万多无名的红军战士么!他们巍然地站在岁月的深处,静静地注视着你我,注视着当今十四亿中华儿女,如何行事,如何行走……
我感到自己肩上有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耳畔响起了一首嘹亮的军歌: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
哦,历史永远不会遗忘——红军的摇篮,革命的圣地,永远的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