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聚焦靖边

非遗“活”起来 文化“火”起来

——靖边非遗之美绽放时代光彩

榆林日报 | 2024年09月12日

  霸王鞭培训 通讯员 张叶 摄

  

  制作柳编产品 白凌燕 摄

  

  跑驴展演 白凌燕 摄

  

  学习刺绣 白凌燕 摄

  

  唢呐独奏(资料照片)

  

  参观非遗展览馆 白凌燕 摄

  

  面人展示(资料照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历史,是传承的匠心文化,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剪纸、柳编、跑驴、霸王鞭是靖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但靖边非遗又远不止于此,唢呐、说书、刺绣、信天游、剁荞面……无不在展示着靖边非遗的魅力。为了让非遗焕发出强大生命力,靖边不断加大非遗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目前,全县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大类64项,中、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6人。

  “靖边剪纸”享誉中外

  日前,省级非遗项目“靖边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华月秀的剪纸作品《白于山》荣获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时尚创新奖。作品以白于山区的地貌为大背景,从左到右依次展现了38名白于山区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表现了当地群众从贫穷、落后、荒凉到富裕、先进、文明的发展历程,整幅剪纸作品长10米、宽1米,历时3年完成。“白于山区是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生活情景的巨大变迁激发了我用剪纸画面把它表现出来的灵感。”华月秀表示,“很荣幸能获得时尚创新奖,今后,我将努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为推动靖边民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贡献力量。”

  “靖边剪纸”源远流长,历代相传。过去以窗花为主,每当新春佳节、婚姻喜庆,大家小户都有贴窗花的习俗,既装点美化了自家房屋,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是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靖边剪纸’线条上讲究刚健、流畅、自然,颜色上讲究互补色对比,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化内涵厚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情趣、意志、爱好,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技艺、研究等价值,是具有民族群体情感象征的文化遗产。”华月秀表示。

  近年来,靖边县创新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界领军人物华月秀、马志芹、李凤英等带领靖边妇女及爱好者,将剪纸艺术再次带入大雅之堂。巨幅剪纸作品《惠中权传》《水浒一百单八将》《过大年》《三边婚俗》等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影响深远。

  “靖边柳编”技艺精湛

  “靖边柳编”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经久耐用、美观实用、精巧玲珑、编制精密、样式新颖、编法多样、使用广泛等特点,主要以沙柳为材料,可用于圈林、筑篱、编排柳栅、挂淤防洪、结扎风墙、捆扎柳鞍、建筑简易房屋及牲畜棚圈。细嫩的柳枝还可编织柳筐、柳篮、柳帽、柳条箱等用具和其他轻巧的工艺品,极具陕北地域特色,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

  走进宁条梁镇西园则村柳编产品展示厅,簸箕、簸箩、礼品篮等柳编制品琳琅满目。“‘靖边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宁条梁镇党委副书记王学攀介绍,“近年来,宁条梁镇深挖历史,引进山东杞柳,召集老艺人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吸纳柳编会员和学徒,发展订单式产业,构建起‘支部+集体合作社+群众’的运营模式,以柳编产业带动群众勤劳致富。”

  “靖边跑驴”传承久远

  “慢步闪腰”“小跑步”“大跑步”“双人骑驴”“平步小跳跃”,8月20日,“靖边跑驴”非遗传承人在该县老车站广场表演,吸引了众多群众围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靖边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民间俗称不一,如“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靖边跑驴”在清代已盛行。

  “靖边跑驴”一般跟随秧歌队进行表演,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表演者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当时环境条件即兴起舞,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形态、滑稽的人物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

  “靖边跑驴”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为“双人跑驴”,一个骑,一个赶,经过民间艺人及传承人的不断演绎,给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靖边跑驴”省级非遗传承人祁桂芳介绍,“靖边跑驴”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下产生的,巧妙结合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形成不可多得的艺术感染力,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靖边霸王鞭”独具特色

  8月29日至31日,省级非遗项目“靖边霸王鞭”高级研修班在靖边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结课,进一步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霸王鞭是流传在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民间俗称“打花棍”“打莲厢”“浑身响”“金钱棍”等。

  在靖边,霸王鞭不仅是一种能强身健体的舞蹈形式,而且是一种内涵丰富能体现当地独特风情的民俗文化。“霸王鞭表演起来既具有武术动作的刚劲威武,又充满舞蹈艺术的柔美。”市级非遗传承人耿向东介绍,看似简单的动作,想要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表演者手持鞭中间,用鞭敲打肩、背、脚、臂、腰、腿等部位,步法有立、跪、跳跃、转体等,不时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

  耿向东说,霸王鞭是靖边民间艺术的瑰宝,主要有娱乐群众、强身健体的功能,抢救和保护“靖边霸王鞭”,吸取其舞蹈发展演化精髓,能够为建设新时期特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关链接:

  近年来,靖边县通过建立完整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大力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激发开展传承活动的积极性,壮大传承人队伍;通过为非遗传承人搭建自我展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通过搭建对外交流平台,借助国家、省、市举办各项非遗展示活动,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宣传和推广。

  目前,靖边县共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大类64项。其中,国家级1项(靖边跑驴)、省级5项(靖边信天游、靖边霸王鞭、靖边剪纸、三边柳编技艺、陕北裘皮制作技艺)、市级18项(统万城传说、靖边唢呐、靖边大秧歌、腰鼓、二鬼摔跤、靖边水船、靖边勾灯、哑铃、靖边踢鼓子、靖边皮影、靖边说书、靖边刺绣、靖边石刻、靖边泥塑壁画、靖边古建筑技艺、靖边剁荞面、靖边转九曲、靖边传统婚俗)、县级40项(靖边农民画、靖边太平车、靖边小戏、靖边炖羊肉、靖边大烩菜等)。

  靖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0人,共计2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