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泥河沟村(无人机照片)
赤牛坬村
介绍景观装饰
乡村民宿
李有源故居
荷叶坪村生态宜人 通讯员 刘玉川 摄
黄河明珠,黄土风情。古村落是佳县独特的文化符号,一个个古村落见证了历史沧桑,延续了古老文脉,留下了这片土地关于过去、关于传统、关于时光的深刻印记和珍贵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水之间。
近年来,佳县聚焦“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目标,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全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2023年4月,佳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名单。
古村悠悠底蕴深
黄河岸边的神泉堡村、山峦环抱的赤牛坬村、古风悠然的木头峪村、独具特色的泥河沟村……近年来,佳县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成为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典范之一。目前,全县共有13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式上,佳县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维护,保留原有风貌和结构特色。同时,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要求,严禁随意破坏和改建。另一方面,积极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建立村史馆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生态保护,保持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让传统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
座座古村,座座宝藏。佳县的传统村落被誉为“黄河边上的古村落明珠”,也是陕北古建筑“活”的博物馆。
在坑镇赤牛坬村,蓝天白云、田野星空是博物馆的布景;鸡鸣犬吠、呐喊吆喝是博物馆的音乐;袅袅炊烟、参差人家是博物馆的展品;生活在村里的村民是博物馆的优秀讲解员。赤牛坬村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不断挖掘和保护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岁月遗迹”变为“致富资源”,黄河岸边的小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座座古村,处处瑰宝。木头峪村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27处、古匾50余块,村街东西有16条小巷相接,古色古香,别具特色,是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沙坪上村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古驿站,是著名陕北民歌《赶牲灵》故事的发源地;泥河沟村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佳县古枣园系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
座座古村,一砖一瓦见证历史,一屋一巷承载乡愁,一村一貌串珠成链。佳县的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
守望乡愁护根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在古村落保护中,佳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村落保护发展,先后制定《佳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佳县统筹融合提升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和《佳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库》等,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同时,着力构建“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的连片发展格局,立足传统村落自身特色,沿黄河景观资源带进行串联,构建“一带、五区、多村落串点、多文化体验的七十公里黄河风情带”空间架构。
智慧保护,护住根脉。佳县还计划依托“互联网+村落资源”模式,精选多个传统村落作为示范点启动数字博物馆建设,全景式、百科式展现传统村落独特魅力。
佳县对已公布确认的传统村落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定位和信息建档,为持续性修缮提供数据支撑。目前,佳县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全部实施挂牌保护,并以“一村一档”形式对历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归档。
如今,结合红枣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品牌,佳县古村风貌焕发出时代新气象。
固本开新向未来
古风乡韵是传统村落的形,产业发展是传统村落的根。
佳县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等工作,全方位、多渠道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推动村民共同富裕,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截至今年上半年,佳县谋划实施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9145万元,已完成传统村落提升改造项目4个,累计完成投资510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古村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更引得来游客、兴得起产业。朱家坬镇泥河沟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以千年枣园特色为主,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打造“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传统村落,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农业、农业推动旅游”的新路径。2023年,泥河沟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30万元。
这是佳县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
“我们通过对古村落、古枣园整体的环境整治,使古村落的传统风貌得以保存,传统村落生态得以修复提升;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发展古村旅游民宿,让传统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朱家坬镇党委书记贺美玲介绍。
佳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在产业融合、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农耕文明挖掘、传统格局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峪口村依托峪口国际艺术小镇、传统造纸厂等特有资源,打造成为传统手工技艺体验传承基地;沙坪上村、刘家坪村、荷叶坪村依托黄河古渡、黄河十里画廊、地质文化公园、秦晋古商道、明清古民居等资源,打造成集生态观光、历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特色产业;神泉村、张庄村、吕家坪村、谭家坪村、任家畔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白云山道教文化、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东方红》故乡,打造成以葭州古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名镇。
此外,佳县多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培育工匠人才,建立传统工匠库,选拔具备传统民居修建、历史建筑和古旧民居修复等技能的人员入库,结合乡村人才振兴,探索建立传统工匠职称评价体系,提升工匠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老一辈工匠“留得住”、新一代工匠“愿意来”。
古村静静伫立,文化绵延不绝,创造生生不息。佳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继续加强古村落原质原貌的修复,促进古村落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有机统一,真正守得住乡土、留得住乡亲、记得住乡愁。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陈静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