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凉粉三味

榆林日报 | 2024年09月06日

  舌头能丈量人生,味蕾上亦可演绎万种风情,品味冷暖,无关其它。比如我的故乡在六月六,有吃新麦馍馍熬羊肉的习俗,同时也断不会少了一道美味凉粉,而在立秋这一天,也同样会做一顿似玉凉粉伴蝉音。后来我家渐渐演变为家人过生日要吃凉粉,团聚喜庆要吃凉粉,酷暑日要吃凉粉,心情好也要吃凉粉,凉粉伴随着我们,从暮春到初夏,再从蝉鸣知了到金秋谷香。

  荞麦凉粉

  凉粉是荞麦糁子凉粉。每年六月六凌晨两三点,母亲就披衣起床了,她要提早做好凉粉,待冷却后让我们吃了去麦田里捡麦穗。

  母亲窸窸窣窣从蛇皮袋子里舀出一大碗荞麦糁子,用温水浸泡在大面盆里,大约浸泡一两个小时左右,遂装进一种类似笼布的网袋里,然后才唤醒父亲起来帮她揉搓荞麦糁子。父亲那会儿正值壮年,胳膊上有的是劲,他反复揉啊搓啊,偶尔会加进去一点凉水稀释一下,直至将网袋里的荞麦糁子都揉成牛乳状的面浆。

  做凉粉既考验主妇的厨艺,也需一把好力气。母亲按照一定比例兑入水,将荞麦糁子面糊一勺一勺耐心地陆续倾倒入热锅里,父亲配合地抡起擀面杖按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搅拌。父亲搅累了,就换上母亲继续搅。锅内的面糊越搅越黏稠,直至顺着擀面杖滴下来在锅内冒出一个小小的尖来。这样做出来的凉粉便恰到好处,筋道、柔韧、光滑,滋味妙不可言、回味无穷。

  我家曾经历过一段物资最为匮乏的年月。父亲工资微薄,姐妹们又都在读书,多亏了母亲有这个做凉粉厨艺,顶着酷暑烈日在公路边摆凉粉摊,为家里换来零花钱,才得以安然度过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母亲做的凉粉灿如美玉、细如凝脂,看似柔嫩,实则筋韧,切得薄闪闪、坚韧韧,再加上姜粉、蒜水、香醋、生抽等佐料的灵魂蘸汁,淋入适量辣油和麻油,撒上一把切好的韭菜和黄瓜丝,让人望而食欲大振,吃起来暗自销魂。

  母亲的凉粉摊,以好口碑赢得食客们的喜欢。时隔多年,母亲年事已高,早已不再从事那个累人的行当。逢夏日,每每遇到熟识的人总要提起母亲的凉粉,他们依然在舌尖上惦记着那一口美味。

  因为承载了美好记忆,那时节的荞麦糁子凉粉,就美好得无与伦比。

  神仙凉粉

  “玉碗盛来琥珀光”,说的是一道被唤作神仙凉粉的菜肴,宁陕一带又叫神仙豆腐。据说这道菜背后还有一个美丽传说。秦岭深山里生长着一种神奇的忍冬科落叶灌木,叫“六道木”,相传是一种降龙之木。它的茎因天生有六条竖直的道儿而得其名。如果把茎横剖开,那剖开的面就是一朵令人拍案叫绝的六瓣花图案,雪白的颜色,飘着缕缕馨香。六道木的叶子,富含淀粉和糖类,可以制作凉粉和豆腐。

  多年前的一个五一假期,我们杂志社采访团途经宁陕时在一个农家乐打尖儿。记得端饭的大姐笑语嫣然、口齿伶俐地念了一则顺口溜,向我们介绍:“五至九月采叶回,洗净泥沙放入盆。每斤鲜叶水五斤,八十度开水好烫浸。木棍搅至糊糊状,挑起不滴正适宜。然后用筛作过滤,浆汁里面加卤水。卤水无时加灰水,三两灰水叶一斤。搅拌一定要均匀,冷却凝固如琼玉。用水漂洗要在意,出水芙蓉是凉粉。”

  那位大姐身材高挑,曲线分明,声音甜美,一口细白整齐的牙齿犹如珠贝,脸蛋鲜嫩水灵,笑靥如花,一双大眼睛明亮有神,如山泉般清澈。我知道,这副姣好的容貌一定是得益于秦岭风明气清、物华天宝的滋润孕育。

  神仙凉粉很快上桌了,如烟碧绿,入口柔韧,滑嫩得跟鸡蛋羹似的。咬一口,酸爽酸爽的,透心凉,好一道神仙美味。含在嘴里,似乎有一股春天的味道,从舌尖缓缓蔓延,仿佛柔风挑起一缕丽日,又带来一阵润酥酥的春雨,是清淡,是丰腴,清香酸爽的滋味,久久逗留于舌尖味蕾间。

  同行的总编比较熟悉陕南文化,她简略向我们介绍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陕南饮食文化。据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宁陕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关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南北方动植物在此交汇生长,因此风味小吃与名菜佳肴也极具地方风味特色。

  炒凉粉

  阳光天地商圈外,有个炒凉粉摊,每日黄昏散步经过,便能听见一两声悠长的招徕声,“炒凉粉,正宗的万荣凉粉——”尾音有点沙哑,节拍拖得长长的,似一滴墨汁在宣纸上慢慢晕染。

  万荣凉粉是运城的一道美食,食材为红薯淀粉,色白,筋道,做好的凉粉不用刀切,是用铁挠子挠出来的,薄、细、长,极易入味。山西人酷爱食醋,再加入白的蒜泥、红的辣油、黄的芥末,食时麻辣爽口,那色香味简直绝了,瞬间以攻城掠地之势,令人垂涎三尺,再也挪不动脚步了。

  听摊主讲万荣凉粉原本有两种,浇羊肉臊子的为热凉粉,调以油辣子、芥末、蒜醋的为凉凉粉。来西安久了,便入乡随俗,不再分凉热两种,只卖炒凉粉。亮晶晶的凉粉,切成薄薄的四方小块,宛若果冻一般。放在平底锅里煎炒,出锅时淋上蒜汁和麻酱等佐料,卖相看起来倒不错,只是吃到嘴里却不再是从前万荣凉粉的味道。

  除了以上说到的几种特色凉粉,我后来还经常会吃到绿豆凉粉、豌豆凉粉、土豆凉粉。绥德黑粉是绥德地方风味绝佳的一种特色小吃,跟凉粉相似,以绿豆为原料,吃时切成不规则形状,加上调料汤汁,色泽淡绿泛黄、清香适口。我每次去绥德游玩,一碗黑粉是必不可少的。

  后来去蜀地游玩,在成都和重庆多次品尝过四川凉粉。相较于别处的凉粉,四川凉粉的调料更为讲究,蒜泥、精盐、酱油、白糖、味精、花椒面、红油等,可谓辣香甜鲜缺一不可,鲜红金灿地浇倒在一盘雪白晶亮的凉粉上,单单观赏那色艳双绝的品相,就忍不住舌底生津,馋涎欲滴了。

  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一文里,形象地道出了吃凉粉的惬意:“凉粉以川北凉粉为最好,是豌豆粉,颜色是黄的。川北凉粉放很多油辣椒,吃时嘴里要嘘嘘出气。”品读这形神兼备的描写,让从未尝过四川凉粉的读者,也禁不住想入川点一碗香气四溢的豌豆凉粉,解解馋了。

  凉粉三味,不过是田园饭菜、市井小吃,酸辣鲜爽,皆是吃货碗里的前世今生,味道的厚薄,则常常消融在食客对于世情冷暖的领略里。于我,凉粉不仅仅是一碗消夏度暑之物,远离故土后,每当我思念双亲时,故园昏黄的灯光便从千里之外流泻出来,我分明望见父母忙碌的身影,在凌晨的灶前抡起长长的擀面杖,使劲儿搅动着锅里滚烫的凉粉,白色的热气扶摇直上,醇厚的荞麦糁子气息弥漫厨房,仿佛梦一般缥缈,过往琐细的回忆,便顺着荞麦糁子凉粉清淡且丰腴的滋味,波浪一样涌动……

  那一刻,我的灵魂于袅袅烟火气中,迅捷抵达了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