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赶集

榆林日报 | 2024年08月05日

  沈从文先生的《市集》,描绘了一幅古朴的湘西风情画卷,那人声鼎沸的烟火场面,使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回味绵长,勾起了我对家乡市集的儿时回忆。

  市集对于80后的我来说,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还没有超市和集中贸易的农贸市场,市集就是一条街道,人们聚集往来于此,呈现出一幅生动可人的人间画卷。家乡的市集5天一集,每到市集的这一天,人们便早早起来,梳洗打扮后从四面八方赶来。那时的交通工具还很落后,有赶牛车、马车的,也有骑自行车的,三人五人相跟着来赶集。赶集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采购生活物品的,有购买生产物资的,也有的是凑热闹的,总之人们在赶集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

  市集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此时,街上叫卖的吆喝声夹杂着牲畜的叫嚷声,熙熙攘攘,乐在其中。我们紧紧跟在大人后面,生怕走丢,但时不时就因为多看了几眼市集上的各色货物而跟不上家长的脚步。街道两旁是售卖物品的摊点,有贩卖衣物的,有打铁售农具的,有交易牛羊猪牲畜的,有叫卖传统小吃的,一应俱全。

  每次赶集,总想着让父母给买个烧饼或吃根冰棍,如此便不枉赶一回集。卖冰棍的小哥会娴熟地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人群中;卖炭的老人拉着巨大的煤块等待买家;最有趣的是牲畜交易市场,买卖双方会各伸出一只手放入袖筒内商定交易价格,其他人却无从知晓。母亲每年春夏之交总会买上十几只小鸡、一只小猪养殖,父亲则会在冬季的集市上售卖炒熟的花生……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市集所承载的内容逐渐演变成了农贸市场、大超市,街道两旁也变成了整齐的店面,各种交易不再像市集那般杂乱无章,但不管怎样发展变化,市集曾经带给人们的那种烟火气息却依然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