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读诗遣长夏

榆林日报 | 2024年07月31日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暑气蒸人。一大早,火红的太阳已攀援上窗棂,阳台上的花儿都打蔫了。楼下树丛里,蝉鸣不眠不休,使人愈加懊热。即使在屋里坐着,汗滴也不断从脖颈里缓缓沁出,不由想起宋朝无名氏的诗:“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酷暑难耐,现代人都钻到空调房子避暑,也可去避暑胜地纳凉,古人不知是怎样熬过长夏酷暑的?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翻开案头诗册,一份属于夏天的恬适清凉,渐渐随溪声、笛音轻盈浮起,陆游这首夏日诗,尽显如诗如画的夏日之美。此刻,窗外的蝉鸣仿佛也让我抚出一抹沁骨凉意。

  蝉鸣是盛夏必不可少的一道景致,古人以蝉鸣清亮高远、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为冰清高洁的象征,遂寄寓了诸多理想抱负。尤喜唐朝卢仝的那首《新蝉》:“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泉水低语,琴声起伏,风摇枝叶,蝉鸣悠远,一幅生动的夏日景象,让人恍惚置身宁静之境。

  南北朝王籍有一首《入若耶溪》享誉天下。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极现山林幽静之美。听蝉鸣夏,氤氲书香,神清气爽,暑气褪尽。杜牧的“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明艳疏阔的笔调,移步换景,一步步带我们领略长兴里南邻蝉噪树静、芍药花开、绿萝藤长的清凉世界。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晚唐诗人李频向往傍晚的凉爽,希望在陶家的柳树下乘凉避暑。我在蝉鸣声中,吟诗自娱,仿佛随着诗人的引领,寻觅到一处清凉幽静之地。

  时入仲夏,夏风未歇,读李清照的词,又可体味别样的夏日风情。“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女性细腻的笔触,是富有生趣的。诗人从溪亭游玩至日暮方归,沉醉在迷人的景色中,竟将小舟划至荷花深处。细嚼婉约诗情,宁静夏夜,灵秀女子,鸥鹭惊飞,荷香幽幽,是怎样一幅灵动活泼的夏日风情画呵!

  枕湖赏荷,是消夏纳凉一大乐事。坐在夏日湖畔,将清风从容拥入怀中,或躺在铺展开的凉席上,任青草拔节,夏虫呢喃,湖水荡漾,又是何等的惬意!“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秦观自是深谙纳凉况味,他喜欢在画桥南畔绿柳成荫、水波粼粼的莲池旁安上胡床,看风拂柳枝,听船笛醉人,细嗅荷香,心中的诗意渐渐荡开,像满池荷花举瓣灿然盛开。

  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北宋诗人黄庭坚登楼远眺近观,山清水秀、月美花香,夜阑人静,不禁心头诗潮澎湃,遂展纸研磨,一挥而就:“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将诗情融入月光,融入清风,清凉自来。

  夏日闲情偶寄,宜读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独自坐在幽深沁凉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自然平淡的笔调,写尽月夜山林幽居情趣。如果真有这样一片清丽安宁之境,纵使苦夏也美好。

  除了湖畔柳下、竹林茅舍,夏日山中也是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山风习习,羽扇可以不摇,衣履亦可不整。在人烟稀少的夏日山中,李白才得以解除尘累,返璞归真,好一幅生动的山中夏日消闲图。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浓荫匝地,楼台倒影,风卷珠帘,满架蔷薇……在烈日炙烤着大地的盛夏,诵读高骈的《山亭夏日》,眼前仿佛徐徐展开一幅凉意袭人的画卷。

  听取蛙声去燥热。“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的江南,慈竹绵密,蛙声密匝,听上去宛如管弦声声,浸润心肺。“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萤火点点,蛙声悠悠,查慎行的诗情,不知曾点燃了后世多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齐白石有幅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正是他深受查诗感染,画出晚年的巅峰之作。

  北方暑天降甘霖,是吉兆,可降暑去燥。而江南的仲夏,适逢梅雨时节,闷热黏湿,但是千万不要抱怨淋漓不止的梅雨,当你站在一定的视野格局,也许就会感受到梅雨也有可贵之处。“若无梅子雨,焉得稻花风。”南宋诗人方回在经历过五日梅雨天后,写出了富有哲理思辨的诗句,诗人是站在稼穑的高度来审美梅雨的。“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橘垂金弹,甘蕉吐白莲。”唐朝诗人樊珣也深知其味,同样将仲夏时节的美好与畅快,表达得生趣盎然。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枕冰寒消暑气,周邦彦的一首《鹤冲天》,令人神往之至。苏庠有“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的诗句,水边楼阁,微风轻拂,藕花飘香,精致的牙床上玉枕沁出丝丝凉意,似乎透过薄薄诗页,袭面而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中的青白釉枕,清凉怡人,醉了千年光阴。

  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小暑到酷暑这段日子是一年气温最高的三伏天。三伏虽热,古人却能以诗文苦中作乐。陆游《南门晚眺》诗云:“奚奴前负一胡床,门巷楸梧已渐黄。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歌咏言,诗咏志。不经历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怎能懂得秋天凉爽的可贵?否极泰来,唯有经历过波折,才懂得珍惜。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一遍遍吟读白居易的诗句,如沐凉风。此刻,骤雨初歇,蛙鼓喧天,夏蝉鸣叫得更欢,满架蔷薇铺满清凉月色,那些吟咏夏天的诗句仿佛一尾尾鱼,游动在时光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