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头版

碧水蓝天间的生态答卷

——我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榆林日报 | 2024年07月20日

  2020年至今,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PM2.5连续4年持续改善、连续2年全省第一;2023年各县市区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首次实现“县县达标、全域达标”;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升,2023年首次实现100%达标;2023年完成营造林131.92万亩,稳居全省之首……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坚定的信心决心和一份份亮眼成绩,将生态环境保护答卷写在碧水蓝天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夏日的榆溪河生态长廊,清风徐来,绿水扬波,漫步在林间的健身步道上,远处碧空如洗,身边杨柳依依,耳畔百鸟啾啾。为了让蓝天常在、绿水常流,榆林坚持不懈开展铁腕治污攻坚,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3年,我市制定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5年方案,出台了加强春季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管控等系列针对性措施,充分运用市大气综合管控平台,对国控站点及周边重点区域实行专班紧盯,对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开展网格化日常监管,对扬尘、废气、油烟等主要污染物进行精细化管控,同时积极做好污染天气应对,全年共启动污染天气应急管控17次,在预报可能出现轻—中度污染天气的情形下,争取到14个优良天。

  在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的横山区白界镇黑峁墩村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6只成功孵化的小朱鹮见证了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进入遗鸥繁殖季,在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自然保护区,近5000巢遗鸥在湖心岛上筑巢产卵、孵化幼鸟……

  近年来,我市对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实施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绿化、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湿地样地和图斑调查监测任务,将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红碱淖成为陕西首个国家重要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态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在位于神木市的杨伙盘供水工程暨张家峁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项目现场,张家峁煤矿疏干水和店塔污水处理厂中水被输送至榆能杨伙盘煤电公司,除了可完全满足杨伙盘煤电公司约200万立方米的年需水量外,还可用作生态补水等,昔日的“生态包袱”,变为现在的“绿色财富”。

  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而现代煤化工项目生产加工过程中,参与反应的原料消耗水、循环冷却需要水……为了解决缺水与需水的矛盾,榆林强化顶层设计,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榆林市水网建设规划》,推动水瓶颈迈向水支撑。

  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95%。强化工业节水,126家取用水户接入省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5161家取用水户在线监测数据传入县级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创建省级节水标杆企业4个、省级节水企业34个。加快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完成主体进度的70%,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涉及的48座煤矿590公里管网建成投运,王圪堵水库至靖边引水工程开工建设。

  为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农业用水总量,我市持续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分区域推广“六大节水模式”(漫灌改滴灌、喷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山旱地“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六大模式),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

  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加快形成

  在榆林科创新城,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利用光伏、地热、氢能等绿色能源,实现零碳供能和零碳排放,可满足12万平方米建筑电、热、冷等用能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40吨以上,相当于植树48万棵。

  近年来,榆林积极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用能管理,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建成用能权交易平台和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在全省率先推开用能权试点交易,实现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全覆盖。实施传统产业能效升级,对10大类240余户存量重点企业开展能效提升行动,累计腾出能耗500万吨标准煤。开展全流程CCUS技术示范,城投佰盛碳捕集一期、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CCS等国内领先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185万吨。

  即将建成的康博环保(横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及处置中心项目包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车间、危险废物焚烧车间、危险固体废物刚性填埋场、飞灰填埋场等设施,投运后每年可处置利用油泥10万吨、飞灰填埋5万吨、危废焚烧3万吨等,有效提升全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为了应对逐年增加的工业固废产生量,我市大力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坚持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按照“减增量、去存量”思路,深入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不断规范固废环境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固废综合利用率由2020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48%以上。

  此外,我市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工业固废环境管理提升行动纳入全年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开展工业固废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等,提升全市固废环境管理水平。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先后确定35个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每年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1600万吨。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发布实施《榆林市煤基固废生态修复盐碱地工艺技术规范》《榆林市煤基固废生态修复沙化土地技术规范》2个地方标准,编制工业固废用于矿坑回填技术规范、工业固废用于井下膏体充填污染控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同时还与陕煤集团建材科技公司签订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工业固废物联网监管系统、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及产业集中区建设,培育“链主”企业,全力推进产业链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榆林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护好蓝天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