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刍议成都望江楼联的应对

榆林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中国楹联报》2009年第3期3版王裕璐先生《古联试对》说,古联出句: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前人有对句: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王先生指出,这一“被联界人士公认为比较好的对句,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联中以‘影’对‘流’,是名词对动词,欠工”。王先生自撰对句:

  召文庙,召文妙,召文庙中召文妙,文庙万年,文妙万年。

  王先生认为:“本人的对句是以‘妙’对‘流’,属形容词对动词,按律当属放宽之列。据此拙联或许能略胜‘印月井’联一筹。”

  “望江楼”亦名崇丽阁,位于成都锦江南岸。此楼乃清代成都双流举人、官至直隶州知州、加四品衔的马长卿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于光绪十二年所建。其上联“望江楼……”,就是在楼建成时写下的。不过这个上联是否为马长卿所撰,没有记载。亦说有一名士到此游玩,题了上联,可是却对不出下联。因此,撰联者究系何人,无法论定。

  此上联乃复辞句,由于长期无人对出,被视为“绝联”。那么,该句中的“流”,是否如王先生所言是“动词”呢?按标注词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流”字的十个义项中有四个是表示名称的,而“江流”的“流”就是取其中“⑤[名]水道中的流水。如‘投鞭断流’、‘水流’、‘洪流’”这一义项的。同书中“江”字下词条“江流”的解释是:“①[名]江河。如‘江流密布’。②[名]江中水流。如‘江流湍急’。”显然,在分句“望江流”这一语境中,“流”与“江”两个语素结合成偏正型合成名词“江流”,意为“江中的流水”;而“望江流”则为述宾词组。显然,句中的“流”应为表示名性的语素,而并非如王先生所言是“动词”。

  “印月井……”对句乃四川什邡人李吉玉于20世纪30年代所撰。据说什邡古城北门原永正门外有一口水井,旁有清嘉庆年间竖立的一块石碑,上刻“古印月井”四字,李受到启发,于是对出了下联。窃以为子句“印月影”中的“月影”是偏正型合成名词,意为“月亮的影子”;而“印月影”为述宾词组。以“印月影”对“望江流”,皆为“一二”式的述宾关系,符合联律要求。从总体看,对句意境较为高雅,应该是一比较好的对句。只是第四、第五两子句中皆以“万年”应对“千古”,似有“合掌”之嫌,应为美中不足。

  而王先生所对下联,子句“召文妙”中之“召文”乃述宾式合成词,“召文”与“妙”合成“二一”式的主谓词组。以“二一”式主谓关系的“召文妙”,应对“一二”式述宾关系的“望江流”,按律当属失范之列;且后两子句以“万年”应对“千古”,亦有“合掌”之嫌。另据文登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文登山筑台,召文人登山歌功颂德。而“召文庙”应该是后人为纪其事所建之庙宇。既然召文在前、建庙在后,那么,“召文庙中召文妙”就有悖于文艺批评的客观性与历史性标准。这样的对句,显然欠缺。

  另外,据说20世纪60年代初,成都市在望江楼曾经举行过一场赛诗会,诗会上有某青年工人对出了下联: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中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此对句中,四、五两子句中均以形容词“绝”应对上联中数词“千”,词性不同;且对句五个子句句脚“台、才、才、世、世”,与出句五个子句句脚“楼、流、流、古、古”,其平仄完全相同,均失对。显然,青年工人的对句不足取也。

  为了切磋联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笔者亦试撰一比对句,供大家品鉴:

  凌霄塔,凌霄汉,凌霄塔巅凌霄汉,霄塔万寻,霄汉万寻。

  “凌霄塔”乃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城南高阜处之宝塔,建于明正德年间,高十三层,“南塔凌霄”是榆林八景之一。“寻”乃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万寻”泛指特别高。而上联之“千古”,指年代久远。二者相对,可以避免“合掌”之弊。以榆林之凌霄塔与成都之望江楼相对,可谓旗鼓相当,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