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榆林和平解放75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正是革命先辈们不懈奋斗,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才实现了凤凰涅槃,无数英烈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榆林的和平解放。1949年6月1日这一天,榆林冲破黑暗,迎来曙光,这注定成为榆林载入史册的一天。
榆林和平解放的背景
1949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敌我力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4月,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城,将红旗插上总统府,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这一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也动摇了国民党军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为全国各地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全国许多大城市已经被解放。驻榆林国民党二十二军八十六师也面临着危如累卵的局面,东面太原已被攻克,南面胡宗南部也无力救援,北上包头、西去银川均要越过茫茫沙漠也不现实,加之榆林城外均为我军先后解放的区域,该部已完全处于孤立之地。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国民党二十二军起义已没有现实可能。
榆林和平解放的过程
首次会谈。1949年5月2日,榆林二十二军代表团4人在朱侠夫、罗明陪同下,乘车赴延安进行谈判。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亲自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同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组成了以张经武、曹力如为正副团长的和谈代表团,于7日开始同国民党第二十二军代表团进行谈判。双方就改编二十二军以及解放军接管榆林后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其核心的问题是将二十二军八十六师改编为解放军的一个师或者一个军。谈判已取得初步成效。习仲勋在给中共榆林分区领导的信中写道:“榆林问题已接近最后协议,务须妥善掌握。”
谈判中断。在和谈接近最后解决之际,随邓宝珊去北平的第八十六师副师长张云衢回到榆林,欲为邓宝珊决定北上包头实行渐变,这使得本就犹豫不决的左世允再次陷入复杂的思想斗争中。在张云衢等人的撺掇下,左世允一度竟打算率部北上包头,延安和平谈判也因此被迫中断,榆林城内人心惶惶。但最终迫于解放军形势压力,二十二军无法出城,计划流产,延安谈判又得以继续进行,但二十二军的出路在何处依旧没有方向。
二次会谈。1949年5月18日,习仲勋、中共西北局致电中央军委,及时汇报二十二军动态并提出解决榆林问题的具体方针,坚决拥护和平解放榆林。20日,西安解放,胡宗南部仓皇逃走;西北野战军主力解放大西北也指日可待;加之,张达志部队不日也将抵达榆林,堵击二十二军北上包头,这也进一步增强榆林解放军实力。习仲勋全面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榆林和平解放的条件已完全成熟并当机立断,为防止榆林内部再生变故,立即派曹力如等人同二十二军代表团赴榆林,再次拉开和平解放榆林谈判的序幕。
入城仪式。1949年6月1日上午,塞上榆林阳光灿烂,万物并秀,中国人民解放军隆重举行和平解放榆林入城仪式。入城仪式开始了,第三十九团、军官会、第四十团、警二旅等部队,随着一声声号令,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以三路纵队涌进南城门,从南门循序而入直到北门,从上午10时一直延续至下午2时,场面空前盛大。榆林三万余名群众纷纷涌上街头,敲锣打鼓、高呼口号,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
从这一天开始,人民得到了解放,古城得到了新生,塞上榆林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榆林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榆林和平解放是党的坚强有力领导的结果。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表了著名的时局声明,声明中提出达到和平的8项条件,中共中央公布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草案》。中共中央西北局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将和平解放榆林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习仲勋多次向中央军委请示汇报榆林和平解放的情况,多次派遣统战工作人员、发动军民对国民党二十二军上层领导以及官兵群众进行统一战线政策宣传,榆林地委从中斡旋,部署准备工作,在榆林和平解放谈判过程中始终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八项和平条件的指示,与国民党军谈判代表团进行多方多次周旋,尽可能按照起义条件对待驻榆国民党军,争取榆林和平解放。
我们要始终牢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榆林和平解放是顺应人民意愿的历史抉择。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穷兵黩武、压迫剥削,许多工厂倒闭、商店关门,工人失业、学生失学,老百姓被强抓当壮丁、逼迫交粮草,整个榆林城市面萧条人心慌乱逃亡日益增多。榆林城内居民由抗战前十余万人减少至四万多人,城内中小学生由四五千人减少至两千七八,人民叫喊着榆林的穷人活不成,就盼着解放军入城,甚至于驻榆国民党军士兵也受不了黑暗压迫,纷纷逃出榆林城。榆林人民从精神到肉体都饱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蹂躏与践踏,和平解放榆林早已是人心所向。
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真正将群众路线落深落实落细。
榆林和平解放是党的统一战线成功运用的直接见证。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75年前榆林得以和平解放,一方面得益于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另一方面则是我党对国民党二十二军长期开展统一战线的必然结果。早在抗战时期,邓宝珊三次往返路过延安,毛泽东亲自安排接见邓宝珊,进行亲切交谈,宣传党的抗战政策,并一直保持书信往来,为统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习仲勋在绥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也曾隆重接待邓宝珊,并保持融洽关系;早在解放战争开始时,中共中央西北局多次委派罗明赴榆林开展统战工作,促成榆横地区解放,并敦促榆林起义,罗明多次往返延安、榆林之间,宣传我党对待起义官兵的政策。毛泽东、习仲勋等革命领导人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求同存异,灵活务实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一大批国民党军官举起义旗,投入人民的怀抱,从而免除了战争,赢得了和平。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画出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
回望过往历史,眺望前方征途。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榆林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榆林凭借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纵身崛起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三百多万榆林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斗志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跨越,早已是换了人间。明日榆林也将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聚磅礴力量,再创榆林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