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社会民生

让“彩礼”回归“礼仪”

榆林日报 | 2024年05月25日

  彩礼本是传统民俗,代表着亲人对新人的祝福。但高价彩礼显然背离了这一初衷,一些地方的婚姻习俗已悄然变味。事实上,高价彩礼已成为不少地方娶亲的严重阻碍。维护婚姻的美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必须革除高价彩礼,让彩礼定位于“礼”而非“财”,让“彩礼”回归“礼仪”。

  让婚姻归于“爱”。婚姻的基础是情感,是两家人借子女姻缘相识、相聚,共同守望人伦亲情的重要家事,不应以嫁妆多寡、彩礼高低作为嫁娶的敲门砖、试金石。彩礼是表达诚意的方式,应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日子本是自己过,不要提前透支婚后家庭财产;男女应平等对待,美满姻缘莫用彩礼“试探”。

  “爱”在“心”不在“金”。青年男女在选择伴侣时,应以品行能力为重,以物质钱财为轻,家长更应从长远考虑,尊重各自家庭实际,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同时,治理高价彩礼陋习,还应让年轻人尽量沟通交流,提升“当事人”对自己婚嫁彩礼问题的话语权,让适婚青年成为构建新型婚育文化的“排头兵”,逐步让彩礼婚俗真正“礼”性,让“低彩礼”蔚然成风。

  让彩礼归于“礼”。彩礼出现异化成因复杂,既有当地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也跟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观念认知密切相关。推进移风易俗是对群众“急难愁盼”的切实回应。彩礼多寡,看似小事家事,却是影响社会风气、涉及基层治理的大事。让婚姻缔结见证幸福、体现文明,既要突破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约束,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的带头示范效应,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也要正视高价彩礼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牵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村青年在本地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收入稳增、发展有望,吸引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尤其是女青年扎根乡镇,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嫁娶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