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而博物馆的故事,则要从文物讲起。在岁月流转中,它们静默无言却承载着历史的回声,一器一物,尽显一座城市的底蕴与风华。方寸之间,一幅幅民俗艺术与时代变迁的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角落背后的文化密码,都在等待被破解和对话。驻足停留片刻,浩瀚文明便近在眼前。
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以刀为笔刻风貌 以石为纸现盛世
记者 王阳 见习记者 周海月
走进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文字“石头上的史诗”,仿佛在欢迎游客即将进入跨越千年的大汉时代,一方厚土的沉淀与大气扑面而来。泱泱汉风,荟萃一石,传世汉画,集于一室。安静的展厅里,沉睡已久的文物随时等待着被游客唤醒。一件件珍奇刻石看似质朴,却蕴含着无尽的古意之美。穿梭其中,一件出土于横山党岔乡孙家园则村的墓室四石组合画像格外引人注目。
这组画像石由四部分组成。横楣石外栏刻绘绶带穿璧纹,内栏左右两端刻绘手持规矩的伏羲和女娲,中刻左起人物拜会、铺首衔环门扉、人面兽身的百戏杂耍、耕地,似为交易、挤奶、驯羊、驯马等生活图景。左门柱刻绘头戴山形冠分腿站立者、公鸡、母鸡、庖厨图、汲水、烤羊肉串、猪、狗,下刻一人跪拜、宝剑、树,疑似历史故事“季札挂剑”。右门柱刻绘牛首仙人分腿站立,似为风伯、杂耍者、腰系绶带穿璧的武士、九头鸟怪兽。中柱石刻绘裸体女性、持锤人、操蛇人、戴山形冠着右衽上衣的男性、博山炉。
在这组宛如汉代生活百科全书的画像石中,一个兴盛和谐的大汉帝国生动再现于世人面前。独特的陕北地貌、高雅的宫廷生活、礼仪之邦的传承和生命的繁衍不息被依次陈列。烤肉串的生活场景更是妙趣横生,让人不由得产生联想:难道千年前的“吃货”也爱烧烤?除此以外,左门柱刻绘的“季札挂剑”虽面积不大,但足够令人惊艳。原来,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与社会风尚千百年间都不断传承。
都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展馆内,弯弓射鸟的壮士、翩翩起舞的仕女、壮阔的战争图景、威严的车马出行、多姿多彩的汉代百戏仿佛在争相诉说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我们既能从中窥见极乐世界的歌舞欢腾、富贵人家的奢华昌盛,也能了解市井百姓的喜怒哀乐。细细品读,犹如打开一本汉代日记,沉浸于古人的呼吸和岁月的低吟。
据了解,目前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馆藏文物共254件,主要包括画像石及铜器、陶器等辅助展品。近年来,除了对文物进行收藏展示,在世界文化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等特殊节点举办相关宣传活动,该馆还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走进校园,通过理论宣讲和互动体验进行画像石的历史文化宣传。不仅如此,部分文物还走出国门进行展示,让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石峁博物馆:石破天惊的王国 璀璨永恒的文明
记者 王阳 见习记者 周海月
黄河滔滔,历史似浪潮奔涌向前;高原莽莽,文明如山峁深厚积淀。在神木高家堡秃尾河北岸的黄土梁峁上,一座距今4000年左右、规模宏大的石头城——石峁遗址,历经风雪洗礼,依旧岿然耸立。2023年11月29日,石峁博物馆正式开馆,为石峁遗址的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里,游客可近距离感受璀璨夺目的史前文明、一览穿越千年的“神秘嘉宾”,在“石破天惊”的记忆密码中,领略古国王都的繁华胜景。
作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石峁文化的现代化专业博物馆,石峁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2890平方米,包括博物馆、遗址管理中心、考古研究中心三大功能。博物馆展区面积5943平方米,共展出石峁遗址出土和石峁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和彩绘壁画等各类珍贵文物688件(组)。整个场馆以“中华古国·文明王都”为主题,通过“巍巍石峁”“王者之城”“都邑生活”“赫赫之名”四大版块,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石峁遗址考古成果和遗产价值,体现了石峁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独特地位。
来到石峁博物馆,怎能不看“镇馆之宝”。在二楼“王者之城”展厅,一件静静伫立的石雕,正在等待人们靠近。这件“神面立柱石雕”高度为68厘米,直径约50厘米。石雕外观呈圆柱体,正反各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一个神面,正反神面在眼形、嘴形和齿形上都有区别。此外,平整的柱顶也雕有图案,柱顶中央是一个圜底小圆窝,圆窝周缘对称雕出4个呈十字分布的“Y”形纹样把柱顶四等分,“Y”形纹样之间都雕有同心圆。这个图案整体可解读为以“Y”形纹样为鼻子、同心圆为双眼、中央的小圆窝为嘴的4幅面部形象,4面共用一嘴,连续的两面共用一眼。这类布局结构的图案叫作“共用形”图案,在普通石雕中并不多见。正因如此,每个到访者都想一睹真颜。虽然柱身反面的图案因沙岩石材质易风化而变得模糊,人们依然能从中窥探到石峁先民的审美智慧。
近年来,为了让这些珍贵文物和石峁文化被更多人关注、了解,石峁遗址管理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校园、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科普讲解活动。专业讲解员团队结合历史遗迹的特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听众送去了一场场深刻而有趣的历史文化盛宴。在校园活动中,学生们以互动体验深入了解石峁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保护价值。在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科普讲解中,讲解员们会结合企业的文化需求和社会团体的特点,量身定制讲解内容,让参与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同时,石峁遗址管理处还积极与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精心制作了52期科普短视频,以直观画面和通俗语言向公众普及石峁遗址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价值。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石峁遗址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绥德县博物馆:深挖藏品文化底蕴 发挥教育熏陶作用
记者 马露露
绥德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因地理区位独特与人文历史纷呈,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黄土文明与边塞文化,留下了大量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1958年,绥德县积极响应国家提出“县县有博物馆,社社有展览室”的号召,创建了绥德县博物馆。历年来,绥德县博物馆相继被授予“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榆林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等。2013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为了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2018年,绥德县新建博物馆开工,2023年5月18日正式开馆。
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新建的绥德县博物馆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为一体,展出藏品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其中秦汉和清代文物居多。按照“始皇一统、秦塞上郡、文明之光、泥条手作、金石之美、大国之器、千锤百炼”七大篇章,为专家学者和游客提供陕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科技、艺术、民俗等方面详实直观的历史实物资料。
该博物馆目前拥有馆藏文物416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05件(套),二级文物198件(套),三级文物532件(套),一般文物322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商代晚期“兽面纹贯耳壶”和“兽面纹瓿”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极高,是绥德县博物馆镇馆级藏品。
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近年来,绥德县博物馆深度挖掘文物藏品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先后与绥德县江德小学联合举办了“聆听文物·了解历史”等系列进校园宣传活动,在绥德实验中学开展了“观家乡历史、扬爱国之志”爱国主义研学活动,通过文物走进校园和进馆参观文物,使广大学生从文物藏品中获得知识,接受文化熏陶、触发理性思考、丰富内心世界。
交流是促进文化传承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2022年,绥德县博物馆20件藏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2023年1月,为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的“天下云长——关公文化展”提供藏品11组15件;同年7月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举办的“竞出东方——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提供汉画像石9件。通过与不同地区和时代的文物互相展览,让观众在与藏品“对话”中实现寓教于乐,进一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下一步,绥德县博物馆将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项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二维高清采集技术、数字拓片技术,对馆内419件(套)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加工制作;建设数字化成果图录、智能导览系统、一云多屏展示系统,完成博物馆各类信息至终端屏幕的统一、灵活、按需推送;通过互动屏以图文、音频、视频、3D等多种方式展现文物,届时,参观者可以更自主欣赏与了解文物本身及内涵,提升参观互动体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通过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和科学合理设置平台功能权限,实现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馆藏文物资源,实现博物馆资源数字化、行业管理科学化、公众服务智能化。这样可更好地实现对珍贵文物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更大限度地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把文脉传下去。”绥德县博物馆馆长王波说。
榆林朔方博物馆:珍藏的历史时光 行走的文化课堂
记者 王阳 见习记者 周海月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或许很难相信,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原始先民们就已有了娱乐和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他们会使用乐器来表达情感和宗教信仰。珍藏于榆林朔方博物馆的一组陶鼓文物,便是有力证明。
走进朔方博物馆大厅,只见四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陶鼓依次陈列在橱窗内。陶鼓的鼓颈上口周围有乳钉,便于蒙扎鼓皮。长颈下方靠圆腹处,左右安有耳,便于“表演者”挎在腰间拍打;圆腹凸出,有利共鸣。鼓下部有一大三小四个圆孔,按、堵不同圆孔拍打鼓面时,就会发出不同音响。该鼓虽为陶土烧制,但造型精致,美观大方,不同的细节设计,足以见得先人的巧思与智慧。由于质地坚硬,加上陕北地区气候干旱,即使鼓皮、附件已朽烂无存,鼓身却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所以至今依然比较完整。
“别看眼前的陶鼓躺在橱窗里静默无声,但在原始社会,陶鼓能在歌舞狂欢时烘托气氛,在部落之争中传递消息和鼓舞氏族成员们的斗志,在进行原始宗教活动时召集氏族成员,还能在巫术祭祀时用浑厚的音色和天、地神灵实现沟通。”听完讲解再来欣赏这些陶鼓,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悟。
除了龙山时代的陶鼓,榆林朔方博物馆内还展有远古时期、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至明清时期的各种历史遗留物约2万余件,展馆以历史年代为主线,展示了上至远古,下至明清的陕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脉络。一件件文物记录着厚重的陕北历史文化,书写着不朽的时代精神。当然,这里不仅珍藏着一段段历史时光,也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文化课堂。
在朔方博物馆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游览,还可以现场体验手工制作课程。瓦当拓印、活字印刷、非遗漆扇、木板刻画、手制泥塑、考古挖掘……丰富多彩的项目将历史文物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机结合,让参与者沉浸式享受文化乐趣。在不同的传统节日里,博物馆也会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悟历史。
2020年,榆林朔方博物馆被确立为陕西省研学实践教学基地,承接省内外中小学生参观学习,截至目前累计接待约10万名学生。此外,博物馆每年不间断举办宣传活动,走进校园、社区、广场,以展板展示和现场讲解的形式宣扬文博知识,将带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发放给市民,从而激发大家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兴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