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联赞榆林人

榆林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会处,古称上郡,是边关要塞,现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孕育出许多知名人士。笔者曾为榆林部分现当代知名人士编撰过一些对联,现将其列于后(以生年先后为序),供大家品鉴。

  题李棠纪念馆联——

  文高塞上千家仰;

  书雅榆阳百世留。

  李棠(1865年—1924年),字镜蓉,榆林双山堡人。十四岁应童试成秀才,光绪二十年(1894)赴省乡试中恩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报捐中书,为从七品官,在京供职八年余。1913年出任民国靖边县知事(即今县长),在位三年,政绩颇佳,离任时百姓夹道欢送。回榆林后被推举为六县联合商会会长。先生擅书艺,楷书有《多宝塔》《丰乐亭记》笔意,行书有《洛神赋》韵味,笔力鲜活圆劲,方正饱满,大气磅礴。曾在北方书法大赛中荣获第七名,与于右任、王雪樵共被誉为陕西“书坛三杰”。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有其楷体榜书“功在名山”,榆林长春楼(今钟楼)石刻楷体榜书皆为他所书写。

  赞崔焕九先生联——

  德沛榆林城,十四春秋开后学;

  文齐凌霄塔,三千弟子颂先生。

  崔焕九(1886年—1957年),名映霄,以字行,绥德人,毕业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杜斌丞担任榆中校长期间,他被聘为学监兼教员,宣传革命进步,反对封建落后,抵制军阀专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保护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他工诗文,擅书法,榆林红石峡摩崖石刻中有他在榆中担任学监时所写榜书“力挽狂澜”,为榆林中学在历史长卷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榆林中学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并被推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1952年,他当选陕西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崔焕九曾三次进入榆中共服务十四年,为办好榆中做出很大的贡献。

  赞张季鸾先生联——

  民国报刊,名声当数大公报;

  闻坛鸾凤,文笔首推张季鸾。

  张季鸾(1888年—1941年),名炽章,以字行,榆林城内人,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被誉为“一代报人”。他曾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十五年,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深受国人称赞,该报还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毛泽东称赞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称他为“文坛巨擘,精诚爱国”。蒋介石称赞他“一代论宗,精诚爱国”。他与于右任、李仪祉被誉为“陕西三杰”。

  赞王雪樵先生联——

  雪质至纯真,堪钦纸上云腾,碑宗汉魏笔情老;

  樵风多飒爽,最爱砚中波涌,帖法晋唐墨韵谐。

  王雪樵(1894年—1939年),神木人,名光荫,号右军之裔、雪山樵夫等,以字行。民国著名书法家。早年就读于北京法政大学,担任过陕西省长李根源的秘书、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府谷麻地湾县丞等。1926年应于右任之邀,参加了庆祝西安解围的陕西游艺大会,并为大会题写会标“游艺大会”。1936年赴北京参加笔会,被评为北方第六。与于右任、李棠共被称为陕西“书坛三杰”。其书法诸体皆善,尤工行书及魏隶。《中国历代经典碑帖·近现代部分·王雪樵卷》由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

  赞胡星元先生联——

  建书楼,建学堂,建医院,胡公义举;

  爱祖国,爱桑梓,爱乡民,仁者慈心。

  胡星元(1903年—1993年),榆林城人,爱国人士。民国年间经商定居香港,1982年以八十高龄(虚岁)重返故里,目睹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此后的十年间,他先后捐资1000余万元,为故乡榆林修建星元图书楼、星元小学、星元医院,惠及乡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叶飞称赞他为“陈嘉庚式的人物”。

  赞王晋阶先生联——

  缘情体物,爱乡早撰咏楼对;

  以笔为枪,明志曾吟抗日诗。

  王晋阶(1907年—1981年),名国安,以字行,吴堡人。就读并毕业于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西安中山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在榆林当过教师、粮库会计。其诗文、楹联、书法皆擅长。早年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榆林长春楼(今钟楼)编撰匾额及楹联,由书家李棠、白介澂书写,镌刻于石。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激于义愤,写过许多抗日救亡诗篇,其中有“偷安退让无如死,抗暴坚持必可生”“武运终非久,文明未可欺”“八年征战苦,胜利属吾师”等句。

  题柳青图书馆联——

  赴救亡线,谱铜墙曲,志在驱夷除暴;

  耕种谷田,绘创业图,心存换地改天。

  柳青(1916年—1978年),原名刘蕴华,字东园,柳青是其笔名,吴堡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曾在西安高中上学时编辑《救亡线》,后来上过西北临时大学,抗战时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战鼓》编辑,并到延安从事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协理事、西安作协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恨透铁》,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赠李务滋老师联——

  无声润物春宵雨;

  有爱催花夏日风。

  李务滋(1935年—2014年),吴堡人,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宋家川中学(今吴堡中学)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获评陕西省山区模范教师,1992年受到省“505”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嘉奖。她是笔者在宋家川中学任教时的领导,退休后编印了《春风时雨话人生》,笔者编撰并书写的赠她的对联刊于书中。

  挽武绍文先生联——

  一生潇洒,把酒吟诗,染翰操觚,往昔专心筑梦,七册文存传后代;

  半世辛勤,经营绛帐,栽培桃李,而今撒手游仙,三千弟子悼先生。

  武绍文(1936年—2024年),号樵子,神木人,民国书法大家王雪樵第四子,出嗣舅父武止戈。先后就读并毕业于榆林中学、西北师范学院,在神木南郊农场示范学校、神木中学、高家堡中学等处任教。退休后建神木杏花滩旅游景点,经营旅游文化事业。为人慷慨,治学严谨,为神木学界语文名师、文坛名士。著《樵子文存》七卷300余万字,留予后世。仰慕生父雪樵先生才艺德行,编辑出版《王雪樵墨迹选》《中国历代经典碑帖·近现代部分·王雪樵卷》《榆林历史文化丛书·品墨雪樵》,以之奉献读者,恢宏先绪。

  挽延增成先生联——

  书苑执牛耳,数秩驼城施化雨;

  艺林钦凤毛,三千弟子吊尊师。

  延增成(1938年—2011年),绥德人,曾任榆林高专(今榆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榆林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擅长书法,为培养书法爱好者做出很大成绩,被聘为西北政法学院、延安大学等处书法客座教授。以上挽联系先生去世后,笔者受榆林市书协之托,为其追悼会所撰挽联之一。

  赠艾建国先生联——

  建设需才,先生乃是仁人志士;

  国民有幸,后学得沾化雨春风。

  艾建国(1940年—2009年),米脂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其先在榆林报社、榆林地区文联工作,后来担任过榆林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榆林中学校长。先生为人正直,育人有方,擅长写作,曾主编《榆林地区志》。退休后应聘在榆林市老年大学担任副校长,主持教务工作,笔者当时担任书法教师,曾撰此联赠之。

  悼李能俍吟友联——

  榆报领军,沥血呕心,佳作百篇称典范;

  诗刊编稿,殚精竭虑,豪吟千首负贤名。

  李能俍(1945年—2023年)神木人,南开大学毕业,其先供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学校,任汉语教研组组长。1980年调回榆林,担任榆林日报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等。曾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获奖。主编《榆林日报五十年要闻选》(上、下卷)。退休后担任榆林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负责《榆林诗刊》的编辑,并参与了《榆林历代诗词全集》的编辑与出版。

  挽李涛先生联——

  德政沛榆林,赢得清风两袖,正气一身,域民皆叹亡达士;

  文名齐华岳,遗留论稿百篇,诗词千首,艺苑同悲失俊才。

  李涛(1947年—2023年),神木人,曾任府谷县县委书记、榆林市常务副市长、榆林市委副书记等,政绩颇佳。退休后创办榆林市诗词学会,担任两任会长,领导并完善了市诗词学会以及各县诗词学会组织,培养了一大批诗词创作骨干。他主编的《榆林诗刊》和主持编辑出版的《榆林历代诗词全集》享誉全国诗词界。他热衷于散曲创作与研究,作品多次获奖,并参与编辑出版《陕西省当代散曲选》,引领我市散曲创作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

  题路遥纪念馆联——

  人生路遥远矣!

  世界事平凡乎?

  路遥(1949年—1992年),原名王卫国,路遥是其笔名,清涧人,当代著名作家。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