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综合

创新实干善作为 为民履职显担当

——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回眸之四

榆林日报 | 2024年02月20日

  改革创新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人大工作深入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领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人大履职与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持续增强改革创新的内驱力、主动性,着力发挥好改革创新对人大工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创新工作机制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锚定民生关切,聚力创新办好民生实事。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切和全市发展大局,按照急需先立、成熟优先的原则,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地方立法工作体制机制,科学立法,全年共颁布实施地方性法规2部,启动立法调研、起草地方性法规5部,开展立法后评估1件。

  针对二次供水、停车难等突出问题,及时修改审议颁布实施相关条例。围绕生态环境开展立法调研,提前介入文旅相关立法起草工作。依法促动城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立足教育焦点,督促市政府及教育部门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丰富课后服务形式,挖潜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双减”任务落到实处,对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研视察,以夯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医养融合等为重点提出具体意见。督促市政府制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相关措施,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以创新为引领,筑牢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创新履职方式

  紧扣全市发展大局

  市人大常委会紧跟市委部署安排,贯彻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准确把握人大监督定位,紧扣中心工作,创新监督理念,用活监督方式,强化督导办理,不断提升监督质效。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专项报告、专题调研、专题监督、开展课题研究、调研监查等形式,对工作协同推进不足问题、企业发展难题等,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通过跟踪督办、适时回访,全面强化预算审计、重点经济领域、生态文明领域、司法领域监督,切实维护有效司法、公正司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将《关于整合南六县产业发展资源实现一体化高质量打造议案》和《榆林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议案》“两大议案”作为本届履职的重中之重,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梳理现状问题,督促市政府制定完善规划计划,细化优化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方向不偏、主线不移、势能不减,确保议案惠及大多数人民群众。

  创新民主实践

  强基固本担当作为

  市人大常委会从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现实需要出发,夯基础、讲创新,扎实做好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质量和权威。

  民主参与有了新机制,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部署要求,着力构建“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工作格局,对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的、有较大争议的立法事项,开展立法建议、法规草案公开征集意见32次,让立法过程成为吸纳民意、凝聚共识的民主实践。

  履职规范有了新举措。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法定职权,强化使命担当,制定了《榆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榆林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规范市人大机关组织运行管理制度,为规范履职提供全面制度保障。

  服务质量有了新提升。创新服务理念,牢牢把握人大常委会机关职能定位,完善建议“提督办三见面”的协调处置机制,实现高质量办理议案建议,引导代表履职务实为民。通过固定学习、委室轮流学、干部遴选等强化队伍建设。编撰《代表履职风采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改版升级榆林人大公众号,及时总结宣传全市人大工作新成效新进展新经验,榆林人大工作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人大机关有了新活力。积极通过人大平台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与海淀区、三亚市人大建立友好联系,促进教育、科创、文旅等领域深化交流合作。通过编制“智慧人大”建设规划,系统搭建民声“大讲堂”、机关“大书房”、办公“大画廊”等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的机关人文精神和“大”字文化。制定出台机关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看水平、比本领、重实绩的激励机制,引导带动人大机关形成思想有活力、工作有动力、办事有能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