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能源新都

中煤三建海则滩煤矿建成矿建行业首家“智慧工地”

工地变“聪明”,安全生产装上“最强大脑”

隐患问题能实时发现和即时整改

榆林日报 | 2024年01月27日

  工程技术人员对“智慧工地”系统进行参数匹配。李继峰 摄

  

  本报讯(记者 马媛媛 马蕊 通讯员 李继峰)“进入工地,请佩戴安全帽!”1月21日,在中煤三建海则滩煤矿建设工地,一旦有人进入项目现场,智能摄像头就发出这样的语音提醒,还会拍下照片上传系统,发送到项目部管理者手机上。这是“智慧工地”让安全监管更“聪明”的真实写照。

  “有了这个‘智慧工地’平台,可远程实时监督调度施工现场,若发现问题,能及时通过电话、微信告知施工人员,并督促整改落实。”海则滩煤矿风井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利介绍,平台可以通过物联网硬件自动收集数据信息,实现隐患问题实时发现、即时整改,全力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生产。

  据悉,海则滩煤矿建成“智慧工地”在矿建行业属于首家。“智慧工地”作为项目安全生产运行的“神经中枢”,不仅消除了信息和操作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监”和“控”的有机融合,还构建了一流智能机电系统,通过自动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实现主供电、主通风远程集控。该系统在调度室链接了26个高清镜头,施工区域的所有人员、设备尽收眼底,各种数据实时交汇。这项科技手段的应用,确保了全天候实时监控,切实做到管住人员、管住队伍、管住现场。同时,“智慧工地”还实现了机电设备远程集控、联动启停、智能联控,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机电设备按时检修,杜绝设备“带病”运转。

  “施工现场的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和复杂工况,简单观察并不能及时发现和识别危险,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运算之后提出预警,是及时消除风险最有效的手段。”海则滩煤矿风井项目部经理邢道杰说。

  在“智慧工地”的加持下,海则滩煤矿风井项目部从去年7月份进入施工以来,连续5个月立井施工破百米,创集团公司最长周期。其中,去年10月份成井进尺144米,打破了陕蒙地区大直径深立井近十年的成井纪录。

  除了对安全生产的有效监管,“智慧工地”平台还从空间、时间和效益三个维度,对矿井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科学解决了建设过程中项目空间交错、工序交织、时序交集、施工交叉等技术难点问题。可以说,它是一个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的施工现场平台,通过对矿井建设“安全、智能、高效、环保”的精细化管理,助力构建新型矿建管控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