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理论·观点

栽好招商“梧桐树” 引来八方“金凤凰”

——榆林农畜产品加工业招商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榆林日报 | 2024年01月15日

  近五年,榆林共招引农畜产品加工项目52个,总投资额123.27亿元,其中农产品种植与加工项目26个,牲畜养殖与加工项目17个。榆阳区招引9个项目,以湖羊养殖加工、马铃薯种植加工为主;横山区1个项目,以沙田大米、养殖及屠宰基地为主;神木市3个项目,康师傅脱水蔬菜项目、天淳农产品加工生产线项目已建成;定边县9个项目,以畜牧养殖加工、苦荞和荞麦特色食品、马铃薯种植加工为主;靖边县8个项目,以蔬菜基地、马铃薯种植加工、畜牧养殖加工为主;绥德县4个项目,以小杂粮种植加工、山地苹果种植加工为主;米脂县4个项目,以小杂粮种植加工、山地苹果种植加工为主;吴堡县9个项目,以青梨、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主;清涧县2个项目,以黑牛养殖、蜂产品加工为主;子洲县3个项目,以核桃种植加工业、山地苹果种植基地为主。

  招商政策分析

  榆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投资奖励政策、用地优惠政策、生产要素保障、物流费用补贴、经营贡献奖励、产业协作奖励、重组并购扶持、“飞地项目”支持及其他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扶持、招商中介等),各县区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对政策进行了细化,呈现出各具优势、各具特色的招引政策工具组合。

  其中,神木招引政策以金融引导支持,设立1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对优质招商项目给予30%以内的股权投资。认购政府引导基金设立的子基金份额作为投资资金,按实际认购金额的5%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靖边的招引政策特点是在重组并购扶持方面,投资额度1亿元以上重组并购县内符合政策的产业项目,股权不低于51%的,可给予投资方因产权转让而缴纳税收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县两级分享部分的等额补贴;吴堡在优惠政策里鼓励投资领域里面增加了林果产业、畜禽养殖、园区招商产业链、特色产业招商产业链。

  招商存在问题

  县区招商补贴效果不显著未形成政策优势。北六县对招商企业规模要求更高,对企业的用地、用人、用电方面都有相应的补贴,南六县可能对企业整个生产流程补贴较少,但是优势在于政府目前都比较重视农业或者畜产品的加工企业,力图从农业入手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民致富,但缺点就是招商细节还不够,要突出县区农产品产地优势和品质优势,吸引企业投资。

  产业布局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县区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县区未从顶层设计适合本县区长期发展的产业链,未能给予重点产业链一定的政策倾斜。虽然县区的产业布局要和市里的产业布局相符合,但县区之间的产业链布局差异化较大,未相互补充,且相邻县区在物流运输上的合作不够充分。

  项目投资规模小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项目总投资小,品牌影响力小,总投资1亿元以下项目31个,占比59.6%。5亿元以上项目仅8个且有两个项目已退出,主要集中在畜牧养殖业。项目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南六县均有小杂粮种植加工产业、山地苹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北六县均有畜牧养殖加工产业、马铃薯种植基地等产业,同一品种品牌,互相有竞争,没有形成集聚品牌效应。

  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制定加工业招商计划

  加大招商宣传,选择重点地区宣传。榆林市农畜产品体量和品质已经具备,需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才能来榆林投资建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针对榆林市特色农产品,应该学习相关龙头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招商经验。

  发展重点产业链,形成延链补链强链的态势。榆林市已建成畜禽屠宰企业28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6家,牛羊屠宰加工企业11家,禽类屠宰加工企业1家,2022年全市猪、牛、羊总量为82.43万头(只),但是后期的血液、骨头和皮的深加工企业还是空白的,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资源,产业链不够长,导致产业发展缓慢。充分利用羊毛、羊皮的剩余价值,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开发羊毛、羊皮的价值,如羊毛作为假发材料,羊皮制作各种皮制品。在榆阳区新建羊毛填充絮片加工厂1个,建设年加工处理500万张动物皮毛企业1个、榆阳年产15万件羊毛防寒服技改项目。在榆阳区新建年加工处理屠宰副产品3000吨企业1个。组织实施神木改造年产800吨无毛绒智能化生产线、靖边天赐湾扩建羊绒洗绒分选加工项目,榆阳区技改标准化服装加工项目,神木、子洲、横山各新建1个羊绒加工厂。

  出台更多关于农畜产品加工的优惠政策。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利润相对工业比较低,需要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是关乎民生大计的,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等企业做大做强了,可以为地方带来长期红利。可以学习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青冈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以做实“行标”为发展蓄力,主要依靠三个“团体标准”:《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规程》《鲜食玉米速冻加工技术规程》《鲜食玉米真空包装加工技术规程》,这三个“团体标准”优于全国标准,以此为指导,全面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可实现鲜食玉米种植的“六统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量和面积将大幅增加。销售方面的政策,比如“淮安大米”对进入大型超市卖场或连锁超市的产品,每个单品补助1万元。政府在产品品牌创建、展销费用上应该给予60%补助,并安排专人参加全国各地的展销会。

  扶持本土企业成为龙头企业。本土企业在当地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本地发展更有优势,但是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进行人才和科技扶持,给予一些研发项目,和科研院校共同开发新产品,助力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比如山西省大同市小杂粮在全省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政府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扶持本土企业,市政府扶持资金达5000多万元,全市总扶持资金达1.5亿元。

  坚持把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放在首位,注重整合、培育和招引多措并举,不断扩大增量、激活存量、增加总量。更大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建议市级层面合并组建“小杂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统一划转涉粮优质资产,迅速形成集基地、收储、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品牌创建的龙头和柱石。找准我市小杂粮企业发展难点堵点,创新思路,借鉴吉林省“松粮模式”等做法,通过资本驱动解决加工企业资金难等问题,帮扶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瞄准中粮、北大荒、益海嘉里、华润五丰等国内外粮商巨头,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引导建立基地、投资建厂或收购企业,推动小杂粮产业升级。

  ■顶层规划农畜产品加工业产业布局

  全市布局,不同县区实现差异化互补联合招商。从产业链和全市的农畜产品产值来布局重点能够延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带活当地企业。

  注重品牌打造,全市相同产品统一品牌,加大宣传,需要加大农产品检测机构的覆盖面,应检实检。可以学习青冈县经验,在推进品牌建设上,青冈县集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主打“寒地黑土”特色品牌,构建“公共品牌+自有品牌”双品牌市场营销策略,统一叫响“青冈玉米糯又甜”区域宣传口号,通过专业化生产,打造品牌效应,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

  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政府出面与专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为龙头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并兑现一定的待遇。可以建立人才公寓,真正地留住人才,为当地政府服务。

  (作者系榆林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