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躲在书房惬意地翻阅《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年幼的女儿发现后,笑嘻嘻地打趣道:“老爸,您的书都破得不成样子,该让它们下岗啦……”女儿的话不无道理,这两本书陪伴了我20多年的青春时光,早已“老态龙钟”,可是在我心里,它们依然朝气蓬勃、诗意盎然。
那年,我初中毕业,如愿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父亲送我去人武部报到的路上,我发现街边有人摆摊卖书,当即就停下脚步。当看到我心心念念了好多年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父亲狠心花5块钱买了下来。就这样,它们跟随我一起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到了千里之外的军营。
初到部队,新兵连组织点验,指导员见我带着诗词书入伍,颇为意外,问我为什么带着这两本书来,我年少轻狂,说:“想考军校,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指导员得知我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考军校的愿望是好的,但要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刻苦训练,只有政治思想合格、军事素质过硬,各方面表现都优秀,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否则,诗词学得再好也是没有机会的。”
我把指导员的话深深地藏在心底,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从不叫苦叫累,唯恐落人之后。训练间隙或节假日,我就将唐诗宋词拿出来阅读和背记。不论训练多苦、工作多累、任务多艰巨,只要沉浸在唐诗宋词的世界里,我的身心是愉悦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觉得生活不再乏味、训练不再枯燥、任务不再艰苦,每一天都感到元气满满,激情澎湃。
当兵第三年,我如愿以偿地拿到报考军校的入场券。然而,由于受学历限制,我只能报考士官学校,而不是干部院校,这意味着今生我将与“军官梦”无缘,不觉心中有些怅然和失落。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诗句。这是宋代苏轼写的。他遇到挫折,能置身风雨,从容高歌,悠然前行,我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与其患得患失,不如直面现实,我继续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壮志豪情。
后来,我顺利考入士官学校,两本诗词与我不离不弃、伴我同行。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我还是喜欢捧起它们阅读,从《游子吟》到《塞下曲》,从《江雪》到《水调歌头》,从《长歌行》到《满江红》,一首首古诗词,宛如一朵朵轻盈的浪花,洗涤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拓展我的思维,激励我永不停歇,勇往向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许是受唐诗宋词的熏陶,我写的诗歌和短文,被多家报刊采用。领导看我对文字有点悟性,军校毕业后,便把我调入了政治机关,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为不辜负首长的殷殷期望,我白天采访,夜晚赶稿,写作中遇到“拦路虎”,总是第一时间到唐诗宋词里探寻破解的密钥,每次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惊喜。正是凭着这种执着与努力,两年后我被破格转干。
在唐诗宋词的滋养下,无论是在部队当干部,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我始终对中华民族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心存感恩、满怀敬仰,对这两册朝夕相伴的书本更是视如知己,因为人生旅途有诗词相伴,一路书香氤氲,才可享受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