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广告

以“政协之为”推动榆林中医药健康产业跨越发展

榆林日报 | 2024年01月03日

  编者按

  2023年12月19日,市政协召开五届七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重点围绕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推进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协商。各县市区政协、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共提交26篇书面协商建言材料,6位同志作了专题发言。现将会议有关内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坚持科学规划试点先行

  府谷县政协主席 尚建林

  

  

  近年来,我市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规模化种植、多元化经营逐渐兴起。但仍然存在土地要素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龙头企业缺乏等方面问题。对此,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中医药产业发展部门职责,尽快开展中药材种植调查研究论证工作,特别是针对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区进行摸底调研,根据国土三调成果,摸清适合种植中药材的各类地块,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并组织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积极寻找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种植中草药的契合点,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先点后面、慎重推行”的思路和“仿野生、良种化、标准化”要求,探索试点推广矿山生态治理区中药材种植新模式,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组建招商引资专业团队,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榆林;引进和培育中医药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水平,加强中药材采收、加工、贮藏等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示范园区。

  精心培育中药材产业

  靖边县政协主席 贾浩飞

  

  

  中药材产业是当前国内乃至国际医药市场最具前景和潜力的朝阳产业。因此,要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传统品种和新品种结合,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对此,建议: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门工作机构,理顺职责和分工,发挥好专门机构定期调度统筹作用;探索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重点扶持一批示范区建设,充分调动产业发展积极性。

  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整体推进”思路,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生产基地;充分利用部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参照“宕昌模式”,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强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三是抓好典型带动。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企业用工等方式,打造一批中药材种植样板,实现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共赢的利益联结关系;开展中药材名优品种的选育研究,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产业链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研究。

  四是深化产业融合。抓好中药材基地建设、种苗生产、产品收购、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重点环节,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市场交易,打造规模化的物流中心和中药材集散地,同步推进电商平台建设,构建全面、安全有效的营销体系。

  推动榆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建议

  市政协常委、榆林市中医医院院长 杜光勇

  

  

  目前,我市中医药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短缺、中药质量参差不齐。对此,建议:

  一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成立中医药发展局,整合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等职能;加快推动市中医医院搬迁,探索市中医医院人事总控编管理,化解历史债务,让其回归中医药属性和公益属性。

  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采用引进和培养、科班和传承相结合等方式,构建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鼓励中医药人才向县区和乡镇卫生院流动,互联互通,市、县、乡三级医疗网络链接,延伸名中医服务的可及性。

  三是促进中药材绿色种植。围绕“榆九味”,打造绿色生态的中药种植,支持用飞播方式飞播中药种子,营造中药和野生杂草共生状态。通过鼓励收购野生中药,调动剩余劳动力,提升中药材品质;探索野生中药种植、加工、炮制、销售重点环节追溯体系,解决了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托市中医医院打造榆林市制剂中心,进行片剂、硬胶囊、丸剂、洗剂、膏剂等剂型加工,扩大中医药服务可及范围,形成完整闭合产业链。

  四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聚焦中医药优势病种,特别是在慢病、脾胃、骨伤、肛肠、妇科、儿科、皮肤、老年病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并予以优势病、优势学科定向扶持;聚焦中医药+,加强中医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域链等结合,搭建中医诊疗和中药资源数据库,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化支持和科技支撑。

  打造高端市场定位

  市政协常委、子洲县政府副县长 王小萍

  

  

  针对破解子洲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发展瓶颈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针对种植成本高、标准体系不全问题,全面启动“子芪1号”“子芪2号”种源标准建设,实施“种源工程”,培育出适用子洲区域繁殖的良种。制定发布子洲黄芪生产技术、产地加工技术、质量等级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

  二是针对资质认证不全、销售制约问题,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办理药品生产、中药材饮片加工许可证,注册区域商标等,打破市场准入制约。延伸产业链条,抢抓后疫情期中药保健市场,引进知名药企开发黄芪防疫保健产品,把握黄芪药食同源试点机遇,深入推进产品精深加工。

  三是针对融合发展不够、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积极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中药材企业,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中药材产品购销体系。加强品牌创建,申请“子洲黄芪”国家级区域公共品牌,引导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推动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双提升”。

  用好用活政策性金融杠杆

  市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榆林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王小军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一是经营主体“多小散弱”,中药材产业集中度低。二是融资路径偏少,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与中药材投入产出周期不匹配,中长期贷款承贷主体、还款来源不明确,金融支持难度大。

  对此,建议:

  一是优化现有营销产品。围绕农地、农业产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微企业四大领域创新营销产品,建立全口径中药材产业贷款支持体系。全力支持中药材精深加工,推广“企业+协会+农户”“企业+基地”种植模式,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生产。

  二是合理界定支持范围。优化营销产品支持范围,统筹运用供应链金融、银担合作、担保基金、支农转贷等方式,扩大支持中药材产业客户的覆盖面。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提供宽覆盖、高效率、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多途径解决企业“担保难”问题。

  四是探索支持模式。探索打包各类财政奖补资金和专项建设资金为贷款贴息,推动社会更有意愿、更有保障扩种中药材、发展产业。

  打造内生式产业集群

  陕西省中药协会会长、陕西广济堂医药集团董事长 陈国良

  

  

  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做好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建立中医药专管部门,在“招、引、留、建、营”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资金支持,打造广济堂医药集团全产业链、集约化、内生式产业集群。

  对此,建议:

  一是围绕一个核心。规划建设178亩的中药饮片厂、中药颗粒剂厂、中药提取厂、中成药厂、保健品厂、仓储物流中心、检测检验中心、信息交易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中医药文化街区,建设涵盖道地药材产量评定、含量测定等于一体的集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二是打造两个基地。在神木、府谷、榆阳矿区复垦区利用矿区修复基金,用5至10年建设100万亩中药材生态产业基地;整合利用资源,多方合作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基地(规划涵盖:生物中药干预、靶向治疗中心,中医康养中心,健康运动中心,高端学术会议中心,文旅中心等)。

  三是实施三个联合。利用矿区生态修复资源,整合“政、产、加、销”等要素,秉承服务矿区转型升级宗旨,联合发展高质量的中医药产业;利用延安药厂、陕药天宁药厂等现有基础条件,进行资源整合置换,联合开展大健康产业中药品、保健品的研究生产;利用陕西省中药协会会长单位平台优势,联合省内外专业院校、中药材专家、中医专家、中药专家组建相关的专业委员会,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和中药产品研究,打造出10个全国知名品牌,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