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跨越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从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出发,自上而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构建“健康中国”的大格局。
当前,我市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同时,我市采取“创、评、联、帮”四结合的方式,推广实施了一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技术,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中药材生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社达到55家,拥有60余款明星产品,发明专利2项。
但是,制约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存在,主要是中药材规模种植不平衡,产业基础不牢靠,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化种植水平差;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空白,关联业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招商扶持政策有短板,文化传播较为滞后等。
对此,建议:
一是打造规范集约、绿色高效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围绕“榆九味”(酸枣、山楂、沙棘、黄芪、甘草、款冬花、黄芩、柴胡、远志),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切实把我市中医药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组织科研单位与种植企业(户)开展种植技术攻关,在良种选育、田间管理等环节加强监管;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培育知名中药材品牌,打造榆林中药材品牌集群;推广应用中药材种植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基金变资金,实施“新能源+”“农业+”“生态+”等规模化治理工程,在矿区已复垦土地上建设中药材种植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形成生态产业化、中药材本地化、乡村经济高效化的“三位一体”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
二是打造高端集聚、功能齐全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以榆阳高新区内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专家公寓、体育运动小镇等为依托,按照“4321”园区建设模式(“4”四院:敬老院、养老院、康养院、中医院;“3”三厂:利君制药厂、金花制药厂、广济堂制药厂;“2”两中心:体育运动中心、中药材交易中心;“1”一馆:中医药博物馆)加大力度建设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具体措施主要有:以政府扶持、企业建设、市场运营的方式,在榆阳产业园区建设榆林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支持广济堂、利君制药、金花医药等药企入户园区,争取“国家中医药产业园暨民间祖传中医示范园”“中国民间中医药特区”建设落户园区;以现有榆阳区中心敬老院、保榆老年公寓、体育小镇康养院为基础,将休闲体验、药膳养生、文化旅游相融合,发展医养、康养产业;规划建设集产品交易、储存、检测、集散于一体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服务陕甘宁蒙晋等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
三是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医疗康养高地。支持市中医医院建设,打造区域一流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技;扶持县级中医医院,加强优势专科建设,补齐治未病科、康复科和老年病科,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共建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建设中医药智慧药房,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医疗+养老+康复”一体的医养康养综合医院,挖掘中医药宝库精髓,扩大康养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打造底蕴厚重、守正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心。开展全民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广普及中医药先进技术,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节等公益宣传活动,提升老百姓应用中医药的文化自信;高标准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学、文化和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保护专项行动,弘扬中医药文化;打造集中医药文化传承、中药材加工销售、中医药健康、中医药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小镇;实施“中医药+”发展模式,推进中医药与文化、商贸、旅游、餐饮等有机融合。
五是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医药人才队伍。通过多种渠道和创新模式,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能型人才,确保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组建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团队,培养一批能够满足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的中药材生产技术人才;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制定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开展榆林市名老中医、名中医、中青年骨干中医评选,做好师带徒、传帮带学术经验传承,推行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实现学术培养与继承。
六是打造全链条、多维度的支撑保障体系。将中医药产业列入市级重点产业链工作计划,由市级领导牵头,专班推进。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出台《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规划》《中药材种植奖补办法》《榆林市中医药行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等政策办法,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取消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非药物疗法医保报销限制;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支持“医、研、校、企”共建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