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曹颖僧与榆林中学

——《曹颖僧自传存稿》解读之一

榆林日报 | 2023年11月30日

  曹颖僧(1888—1962)名思聪,号“圁滨山人”,横山响水堡人,民国年间第一个留学日本的横山人,曾任定边县、神木县县长。2022年,在曹颖僧先生逝世60周年之际,神木市政协从民间收藏者张亚军处收集到部分《曹颖僧自传存稿》约5万字,记载了传主从1903到1936年33年期间的亲身经历,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众多。今就其中内容“曹颖僧与榆林中学”作一解读,与读者共同探讨。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皇帝谕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堂(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四年后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实行“癸卯”改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要求“官立诸学先就府治设一中学堂”“以为绅民设立模范”,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农历甲辰年(龙年),榆林知府光昭筹银子4万两,将榆阳书院改为榆阳中学堂,为全国419所中学堂之一。首任榆阳中学堂总理光昭,满洲正红旗人,国子监生员。为纪念他创办榆阳中学堂的功绩,榆林中学以他的名字命名光昭广场。

  榆阳书院始建于明朝弘治八年(1495),历经明清两朝几经兴废,到清朝同治年间由延榆绥总兵刘厚基重修。刘主政榆林10年,自任山长,还有一个刘山长是榆林人,名叫刘增泰,进士出身,光绪年间主讲榆阳书院15年。榆阳书院培养出的人才很多,最出名的有两位书法家,一位是赵敏增(1851—1925),红石峡摩崖石刻“气壮山河”为其书写,另一位是李棠(1864—1924),红石峡摩崖石刻“功在名山”为其手笔;两位名医,一位是郭瑞西(1870—1947),人称“郭一服”,意思是一副药就能搞定,另一位是袁硕甫(1874—1941),榆林县正堂孙玉堂题赠他“功同良相”匾额,上世纪20年代初曾任榆中校医。还有张季鸾、王军余也曾就读榆阳书院。

  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从神木府谷佳县怀远榆林五个县筹措经费,1905年光昭离任前将榆阳中学堂改为“五县中学堂”,曹颖僧、郭维藩就读。郭维藩1905年入读,曹颖僧1907年入读。

  据《曹颖僧自传存稿》记载,曹颖僧1903年娶怀远堡李春雯为妻,1904年生子,1905年入读响水堡韭菜沟私塾,1906年就读怀远县立高等小学堂,1907年夏同三弟曹思喜一起考入榆阳中学堂。自传存稿对中学堂的三位教习作了介绍:“主教高晴轩,分教为合阳萧荣绶(玺臣)、石泉叶宝书三人,肄习年半,余兄弟蒙萧老师熏陶,文学科目,始有进步。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萧、叶两师辞馆,教务不振,余同三弟应县令李仁山的召选,送余二人赴西安省立两级师范学堂肄业完全科,冀培吾县来日师资造就。”高晴轩,名普煦(1873—1924),榆林城人,清末廪生。自幼聪颖、善思,后随五叔高枫(咸丰进士)到福建就学,从名师研读经史及近代科学,尤喜研数学。返里后任榆阳中学堂教习。1915年至1916年,曾任陕北二十三县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长。我国近代著名画家、旅居台湾的榆林籍人士王军余先生晚年所撰《榆林地方简志》中写到“榆林人教数学者自晴轩开始”。

  曹颖僧对西安省立两级师范学堂情有独钟,称其为母校,郭维藩与曹颖僧兄弟为同窗好友。民国二年(1913)三人同时毕业,曹颖僧考取公费生赴日本留学,郭维藩回榆林出任榆林殖边学堂校长。民国六年(1917)7月,曹颖僧学成回国,京师大学堂毕业的杜斌丞到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第二年,杜斌丞接任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校长,经郭维藩极力举荐,曹颖僧出任榆林中学学监。关于这段经历,自传存稿是这样记述的:“三弟宴榆恒茂奎号,余应邀至城,晤王卓如同学。是时,榆林中学学监出缺,介绍余继任是职,始得识井公菘僧。时公任陕北镇守使,邀余数谈,垂青频频。兼挚兄维藩亦在座,对井吹嘘。入校接事,冬后三月,匆匆返校,斌丞返米,即嘱余代理校务。”曹颖僧三弟在榆林城主办的一次饭局,使得曹颖僧与井岳秀相识,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八年(1919)上半年,余宣勤课程,教授手工,自觉成绩杳然。五月间,崔焕九到校。余奉王卓亭道伊命,赴陕北各县。”曹颖僧代理榆中校务期间,曾经提倡勤工俭学,并且亲自给学生教授手工,估计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故“成绩杳然”。

  民国十五年(1926)7月,榆林中学学生与井岳秀之子因看戏发生冲突,学生罢课。横山中学学生100多人集体罢课,到了响水堡,准备去榆林声援。关于此次学潮,自传存稿是这样记述的:“横山邑校全体学生大罢课,全校百余学生轰然来响,声称赴榆声诉当局专横,三弟尾随亦归来。县长刘治堂怒学(生)哄闹,蛮不讲理,以沉静态度,未加镇压。旋井公闻讯,特派杜斌丞校长来响,谆谆劝解后,全体学生始恬然安服回校。三弟从此辞去校中职务,刘治堂亦事后至榆谢罪。一番风波,始告平静。”这次学潮在陕北影响很大,曹颖僧从中调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后,曹颖僧曾经两次在榆中大操场参加大会。一次是1935年年底,张学良、杨虎城来榆林视察防务,协调八十六师与八十四师的关系,在榆中大操场召开整训大会;一次是1936年年初,井岳秀意外死亡后,在榆中大操场举行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