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黄土地民俗博物馆——

一个未被开采的宝藏

榆林日报 | 2023年10月16日

  扑面而来的陕北气息

  

  具有黄土地韵味的老物件

  

  藏品堆放得满满当当

  

  10月7日,朋友邀约,去参观位于榆阳区汽车工业园区的“黄土地民俗博物馆”。

  因为我本人是中国算盘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所以,参观和考察过的各种各样博物馆数不胜数,但是,这个博物馆却让我十分的惊讶和震撼。

  说这是一个博物馆,其实它就是各种收藏品的存储库房。整个3层楼、4000多平方米的展区,大部分还是没有装修的毛坯房。各种藏品堆积如山,没有标签,没有文字介绍。楼道、院子,到处都是放藏品的地方。

  就这样一个博物馆,能让我惊讶和震撼,是因为这里的藏品数量之巨大、种类之齐全、年代跨度之久远,藏品的纯真朴实。

  藏品的主人、收藏家李建军给我们介绍说,他没有细致统计这些藏品,粗估一下约有10万件。种类包括有黄土高原古往今来各行各业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用品,年代跨度从秦汉到现代。每一件藏品都带有历史的印记、黄土的温馨,见证着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进程。

  李建军先生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他的藏品。他指着几大堆秤砣说,大小不等约有五百多个;他向我们介绍室内室外摆放的几百件石狮子等石雕作品中,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特征;他也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红色藏品。他把收藏的许多毛主席塑像,整齐地摆放在高处,体现着他对人民领袖的敬爱……

  此时的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在历史岁月中的一个个场景。田野耕作,汗洒黄土地。山崖凿石,声传空谷间。铁砧声起炉火边,山歌互答山洼间。村姑纺纱捻线,村妇捣衣河边。每一件物品,都是那么的纯朴、亲切,看到每一件物品都会浮现一个故事,看到每一件物品都会闪现出优美的诗句。

  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七子之家隔两行,十全归一道沧桑。物与诗融,诗有物证,在这里,可怀古,可喻今,可以放飞你的想象,可以激发你无限的诗情。

  这个博物馆,既没有精美的装修,也没有科学的陈列,亦没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说明,更没有大量的宣传报道,它还没有向世人展现它的真容,但这里已包罗万象,是一部黄土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颗黄土地民俗文化的璀璨明珠,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是一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有待开采、挖掘、传承与弘扬,一旦展示于世,定会异彩纷呈。

  参观完博物馆,更令我感动的是,藏品主人李建军先生这种不畏艰辛、无私无畏,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李建军1964年出生于绥德县农村,少时家贫,读书很少,为了生计,他打过工、卖过肉、养过四轮,后来进入汽车销售行业。经过多年打拼,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为榆林龙太子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榆林黄土地民俗博物馆馆长。

  李建军说,他一直喜欢收藏这些老旧古董,为了收藏,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他搞收藏不是为了挣钱,也不是为了扬名,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那份文化情怀,为社会文化事业做一点贡献。他还说,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或合作,让黄土地民俗文化更进一步得到弘扬。

  为表达对他的敬意,赋诗《赞收藏家李建军》结束此文:

  少时家贫少读书,长大难忍饥寒苦。

  先凭苦力维生计,再靠心智终致富。

  人间冷暖铸大爱,情满山海恋故土。

  传承非遗淡名利,民俗文化一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