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下旬,榆林第六小学校区基建,修筑北楼,在其西头发现了戴家的坟茔。当时要挖到底,使用架子车将余土倒往西边的黄庄抽水站。其时正值夏季,坟地坐北向南,东西有窑腿子,北面半月饼上有仅够一人进出的盗洞。墓中存有墓志铭,是相扣严丝合缝的两块,不是本地石头,每块厚8厘米左右,外有铁箍。碑石打开,字面非常清晰,连点灰尘都没有,繁体字多,记得有“千户”“百户”字样。当时有榆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人前来,带走了墓志铭碑石。
2021年6月1日,戴家后人戴广斌先生从榆林市文物研究所获得了墓志铭的信息:“戴隆及妻侯氏冯氏徐氏等合葬墓志铭并盖”。文字注明:明隆庆四年(1570)六月二十四日立石。万浩撰,殷士儋书。1998年5月31日出土于榆林市南郊第六小学院内。今藏榆林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盖、志均石灰岩质,横长方形。原立于墓门外。盖长48.5厘米,宽72厘米,厚6.7厘米,边饰卷云纹。盖文篆书,四行,行二字:“诰封都督戴公之墓。”志石长48.5厘米,宽73厘米,厚7厘米。志文楷书,35行,满行27字。吊碴较多,志石左上角残,右上方开一豁。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会长王刚先生整理出墓志铭文字并断句。
墓主人戴隆的身世
《墓志铭》上说“翁讳隆字世威别号红山陕西延安卫今奉旨改榆林卫人生于弘治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卒于隆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享年七十有九以初服覃恩赠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元配侯氏赠夫人焉”。戴隆字世威,别号红山。原籍延安卫,经皇帝批准改为榆林卫,享年七十九岁。以早年从军,赠“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正二品武职)原配夫人侯氏诰封“一品夫人”,侯氏与戴隆同年出生,但比戴隆大,她是正月生,戴隆是腊月生。侯氏卒于嘉靖四年,只活了38岁。继配夫人冯氏徐氏也早卒,所以合葬墓的主人为戴隆和他的三个夫人。戴隆死时还有两位妻子祁氏和武氏在世。
戴隆有六个儿子四个女儿,儿子为“希”字辈,按照礼教“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顺序起名。长子戴希尧为舍人,早卒。次子戴希舜为都督同知,三子戴希禹为指挥佥事,四子戴希汤为舍人,五子戴希文、六子戴希武均为百户。孙子六人为“守”字辈,分别以“仁义礼智忠信”起名,戴守仁、戴守义、戴守礼、戴守智、戴守忠、戴守信,都是武职,典型的武将世家。戴隆的六个儿子六个孙子四个女儿的配偶都出身武将家庭,典型的门当户对。
关于戴隆的生平和为人,《墓志铭》上是这样说的“翁自结发从戎,矢心报效勤俭治生力农之外,无他营业。平生厚以宅心,恕以待物,长者之行,熏于乡里。”意思是说戴隆的一生除了从军报国与务农养家之外,不干别的营生,他勤俭持家宽以待人,以长者风范闻名乡里。戴隆一生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嘉靖时延绥镇开设了府谷皇甫川、神木五卢口、榆林红山三个边市,戴隆别号“红山翁”,与此有关。
戴希舜与《墓志铭》的撰文书写者
由于戴隆的长子戴希尧早卒,戴隆的后事就由次子戴希舜操办。戴希舜时任京师神机营副将,都督同知,为从一品武官。这年秋季的一天,他登门拜访了时任掌翰林院事兼翰林院学士、江西进贤县人、赐进士出身的万浩,说起家有老父红山翁在堂,寿诞就在腊月,明年就是老父的八十大寿,恳请万大人写点祝寿之词,万浩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不过一个月时间,就传来红山翁去世的消息,于是万浩就为享年七十九岁的戴隆撰写了铭文。书写铭文的也是赐进士出身的詹事府掌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山东人殷士儋。两位一品大员为戴隆《墓志铭》撰书,可以说给足了面子。《墓志铭》上说“翁虽起家戎武,能以儒道训家,故内外雍肃,子姓秩秩,咸知尚礼谨法,脱于纨绔之态。都督历官二十余年,清白持身,惠爱抚士,敬慎事上,屡建军功。”“都督为世虎臣,内壮国威,外靖虏尘,驾驭豪雄,天子圣神,谓忠本孝,移贵赠亲,岔川之东,灵秀攸钟”。因此赐葬榆林城南响岔川,背山面水,可谓“有封斯隆,有碑斯丰,恩光庆泽,昭哉无穷”。
其实这块风水宝地是榆林戴家的第二座祖坟,戴家还有一座祖坟(老坟)在榆林城南青云山宣沟子。戴家祖坟坐北略偏东,面南略偏西,其基址当地人称戴家梁。近年坟地右侧建起了一座别墅,说当时曾挖到了墓子。有宣军伟曾带领戴广斌前去查看,当时为了修建,将墓地上的石羊石马用四轮拖拉机倒到了后畔。石羊已经碎成了小块,石马还是有基本样子的。坟地后靠有一棵把树,住户将其根部的树皮剥了,不久即枯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上门到宣沟的老汉最早住在这里,本地刮起盗墓风,他夜里听到盗掘的声响,但不敢出门看。现存的石马,半掩在路畔土中,是本地石材,基本模样还在。
戴隆与戴钦的关系
榆林城东山有一座戴兴寺,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上了年纪的榆林人都知道,它原来是明朝总兵戴钦的家祠。
道光《榆林府志》上说“戴钦,绥德人。以都督佥事镇守榆林。文武兼资,功能并著。所历各边,敌远遁,士卒悦服。见《镇志》。按:钦以后迁居榆林。”榆林城内后水圪坨巷14号院,曾经是明朝总兵戴钦的府邸。戴隆生于弘治元年(1488),弘治十八年(1505)戴钦已经出任延绥镇游击将军,此时戴隆正好18岁,从军三年。说明他们两人是同时代人,戴钦的岁数要比戴隆大。《墓志铭》上说戴隆是“陕西延安卫今奉旨改榆林卫人”,《榆林府志》上说“钦以后迁居榆林。”可见他们都是榆林人。由于没有戴钦的墓志铭出土,我们不知道他的生卒年代,但可以初步推断他是戴隆的长兄。翻开《明史》有关戴钦的记述很多,也有戴希舜的记载,就是不见戴隆的名字,可见戴隆是一名低级军官,死后的封赠是“父以子贵”所致。
《明朝武宗实录》至少有七处关于戴钦的记载,基本概括了戴钦的一生:弘治十八年冬十月壬子朔(初一),陕西都司都指挥同知戴钦充延绥游击将军;正德二年二月戊午(十五),命分守延绥东路右参将时源,为延绥游击将军,而以游击将军戴钦为参将代源分守,以源长于战,而钦宜于守也;正德五年二月庚戌(初四)命分守延绥东路右参将都指挥同知戴钦,充副总兵守山西兼提督代州三关;正德七年八月戊午(初七)调山西副总兵戴钦协守延绥,延绥参将神周充副总兵,镇守山西兼提督代州三关;正德十年六月壬午(初七)升陕西都指挥同知戴钦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地方;七月甲午(初九)提署都督佥事戴钦于左军都督府带俸;正德十三年春正月庚申(二十),太监张钦传旨,调镇守蓟州总兵官都督佥事戴钦,于延绥总兵都督佥事。在14年里有五次升迁两次调动,足见其功劳卓著,也应了“所历各边”之说。明武宗在位的十六年是戴钦最辉煌的时期,他的女儿被武宗纳为皇妃,戴氏家祠被改名“戴兴寺”,武宗死后,他即被嘉靖皇帝免去职务。由此推断,戴钦应该卒于嘉靖年间,葬于青云山宣沟子戴家梁,有石人石马的坟地,一定是达官贵人的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