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版 综合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电助“煤城”变“美城”

榆林日报 | 2023年09月29日

  榆林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核心腹地、“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十四五”期间,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电力保障作用,通过加强电网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支撑新能源接入、服务乡村振兴等方式,助力榆林这个“塞上煤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强网架+优服务”助力能源转型

  发挥能源互联网桥梁作用,离不开为榆林市能源转型、经济稳步增长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9月5日,位于榆林科创新城的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百余台大型精密仪器在不停运转,进行着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当天,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走进配电室进行用电检查。

  该研究院于2022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为榆林市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的重点单位,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去年年初,当地供电公司通过‘三省’服务优化延伸了研究院的电力线路,使我们更方便接入电网,节省电缆敷设资金53万元。平时也常来检查我们的电气设备,服务非常到位。”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卢巍表示。

  榆林市分布着17个工业园区,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企业转型升级,该公司完善大客户管理模式,加强与用户的“一对一”服务,多次组织用户停送电联系人培训;密切关注用电形势,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精心调控,科学管网,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除此之外,以缩短加快报装时间、增加大客户个性化服务等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增强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信心,持续优化新能源发电调度,提升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在能源供给侧实现清洁替代,实现发电企业、用电企业、供电企业多方共赢。

  两年间,榆林市一批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捷报频传:全球首套5万吨/年聚乙醇酸项目正式建成投产、全球最大煤制氢PSA装置开车成功、4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一次打通全流程、全球规模最大榆神50万吨/年煤基乙醇项目正式建成……一个个能源技术创新成果,掀起了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高潮。

  宁让电等发展,不让发展等电。2023年,该公司完善电网结构,针对电网薄弱点,完成330千伏曹家滩、锦界等23项输变电工程建设任务。电网网架结构不断优化,榆林电网最大负荷已达到968万千瓦,成为陕西第二大负荷供电区,满足了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能源项目发展用电需求。

  “集中式+分布式”助力绿电发展

  俯瞰毛乌素沙漠,生机盎然的绿洲映入眼帘,与绿洲并行的是沙漠上一排排蓝色的光伏面板,她们犹如一支支“追日卫队”,将收集来的光能通过凌空飞架的银线,将清洁“绿电”送往四面八方、千里之外。

  目前,榆林新能源发电项目已实现“能并尽并”,其中风电场106座、光伏电场147座,接入分布式光伏项目946项,2022年榆林地区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较2015年翻番,风电及光伏装机分别较2015年增长332%和360%,分布式光伏更是从无到有,仅2022年已为榆林市12个县市区带来近1.7亿元经济效益。新能源发展成效斐然,这正是该公司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接入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生动实践。

  榆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风、光等自然资源,为电能的产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合理规划电网建设布局,主动了解新能源电力项目用电需求,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勘察,科学编制并网方案,开辟并网审批绿色通道,简化新能源项目并网设计审查、工程验收等流程,确保新能源并网服务高效推进。同时,该公司充分发挥电网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优化新能源发电调度,提升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推动榆林地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在米脂县高西沟村,过去“山上光秃秃,下面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如今“层层梯田盘山头、片片林草盖坡洼”,再加上山梁沟岔间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可谓绿意喜人、风光无限。

  高西沟村光伏发电项目在2022年9月接入该公司10千伏公网线路125高渠线供电线路,实现并网发电。装机容量700千瓦,平均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110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08.6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60千克、二氧化碳832吨。

  电力保障到位,也给村民投入“绿电”建设带来了底气,该村村民高治才和高志军利用屋顶安装了101块光伏组件,总功率达55千瓦,享受到了“阳光收益”。

  榆林新能源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该公司电网建设、调度运行、营销服务等专业的通力协作下,截至目前,榆林电网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1431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的53.15%,今年1至8月全市新能源发电量达164.35亿千瓦时,新能源利用率达98.05%。预计到2025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3900万千瓦,这是该公司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构建新型电力消费结构、推动绿色电力消费转变重大政策的充分体现。

  “微服务+双满意”助力乡村振兴

  让村民用上放心电、优质电、满意电是绘就美丽乡村画卷的“硬核支撑”。

  位于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郝家桥村,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大生产运动时陕甘宁边区的“农村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近年来,郝家桥村大力挖掘红色资源,开辟了一条“红色教育+干教培训+三产服务+果蔬产业”的发展之路。

  2022年2月,国家电网陕西电力张思德(绥德郝家桥)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由15名党员、3名共青团员组成。该服务队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以“五心服务”创建5A级服务品牌,将工作贯穿到党员志愿服务、重大活动保电以及电网项目建设始终,成为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党员服务“先锋队”。

  “如今我们村电力充足,生产生活一点也不误,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介绍,近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持续提升,特别是在村中心,看不到一根电杆,电杆全部入地后既安全又美观。家家户户都改造了入户线,以前“蜘蛛网”式乱接线早已成为历史。电网建设到位,电力服务到位,也为当地温室大棚、规模养殖、山地苹果、红色旅游、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郝家桥养猪场负责人刘国强轻点手机,展示微信群里供电服务人员日常服务的响应速度。“我们搞养殖的离了电就转不动了,平时只要用电有问题,不论多晚,只要一个电话或者一条微信信息,供电所的人随叫随到。”2023年,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实现“微服务”全覆盖,客户回访满意率达到100%。

  同样,在米脂县杨家沟村,该公司在这片红色革命旧址成立了国网陕西电力张思德(米脂杨家沟)共产党员服务队,聚焦村内农业生产、旅游发展用电需求及配套用电规划服务。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作为榆林热门的“红色打卡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学习红色文化,考虑到村民因服务游客不便出行且居住聚集的特点,今年7月,该公司将服务队迁至杨家沟深处的扶风寨,成为赋能美丽乡村建设、拉近客户距离的前沿阵地。

  村民刘正旗经营着500亩山地苹果园,抽水灌溉、冷库保温等都离不开电,为确保村里产业发展,服务队定期到果园进行100千伏安专用变压器、配电线路和设备专项巡查及维护。“我的五个冷库同时运行一天能用1000多度电,从来没有出现过影响生产的电力问题。”刘正旗说,“这几年来用电一直都好,我很放心。”

  助力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满足群众生活和生产用电需求,是该公司落实“双满意”行动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该公司“一村一群”微信群覆盖率达到100%,由网格化供电员工为群主,做到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早知晓、早办理,先后帮助客户解决下户线故障、漏电保护装置失灵、农排设施用电等问题7100多个,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客户用电体验,以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疏通经济发展脉络,助力乡村振兴。

  文/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