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版 文化

秋分与秋牛图

榆林日报 | 2023年09月25日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的“分”,有平分、一半的意思,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秋分过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人们能感受到气温逐日下降。秋分的另一个意思,则是“平分秋色”,因为秋分日恰好在秋季中间,位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曾经是传统的祭月节,自2018年起则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农民丰收节。因为秋分与农事关系密切,快速降温之后就迎来了秋收、秋耕、秋种的大忙时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为农耕大国,翻看历史,当铁犁牛耕出现后,牛就成了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中,牛不仅帮助农民耕种土地,还在占卜、祭祀、军事、治水、运输乃至民族精神的塑造上起过巨大的作用。秋分之日,古人有“送秋牛”的习俗,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情景。秋牛图,是在一张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印上二十四节气,再印上农夫耕田的图样。送图者是民间善言且能唱者,送的时候临场发挥,说些秋耕、吉祥的话,要句句有韵、动听悦耳,说得主人乐而给赏。

  《周易》中说:“坤为牛。”王弼《疏》说:“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对于古人来讲,牛远比其他牲畜重要。所以,各朝代留下了大量的“众牛图”,常见以耕牛为主角。唐代,有韩滉的传世名画《五牛图》、戴嵩的具有“野性筋骨之妙”美誉的《斗牛图》;南宋,则有李唐构图巧妙的《百牛图》、毛益笔下憨态可爱的《牧牛图》、夏圭笔画细腻圆润的《雪溪放牧图》等。明代唐寅的《葑田行犊图》,表达了人与牛的悠哉场景。图上,一老者手执长鞭,骑牛前行;老者表情悠闲,一路观景,牛身形壮硕,四肢有力;上面松枝繁茂,郁郁葱葱。画中题诗:“骑犊归来绕葑田,角端轻挂汉编年;无人解得悠悠意,行过松阴懒着鞭。”此图的主题,旨在描绘隋末李密“牛角挂书”的典故。据《新唐书·李密传》记载,李密年轻时“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这一典故,后来多被用以形容刻苦攻读的精神。该画融南北画派为一体,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不仅画中有牛,不同时期的各类文物都可见牛的踪影。收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青铜质地,长1.2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两眼圆睁,体态健壮,外表鎏金,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说明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牛伴随着人类文明整个过程,从狩猎的原始社会慢慢过渡到农业社会。

  立春送春牛图,秋分送秋牛图。在古人心中,牛不是普通牲畜,象征着大地丰收,因此从不吝诗画去赞美它,表达这份独特的情感。